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激扬英雄气 奋进新征程

——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红色九月·薪火传承”主题活动略记

    武汉市英烈褒扬专家委员会正式组建,首届专家委员会共聘请了2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

    “强国复兴有我·诗颂英烈华章”红色经典全民诵读活动现场。

    每一次缅怀,都是精神的洗礼;每一次致敬,都是信念的传递。

    9月的武汉,革命丰碑静静矗立,红色血脉奔涌不息。在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以“红色九月·薪火传承”为主题,在完善烈士褒扬政策制度体系、建强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阵地、创新英烈故事叙事、关心关爱烈士遗属、大力弘扬英烈精神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起贯通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坐标”,推动烈士褒扬工作创新发展。

    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烈士纪念设施红色资源。要深入挖掘英烈事迹,丰富英烈精神内涵,创新形式讲好英烈故事,大力弘扬英烈事迹精神。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高效推动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

    ■ 守护:筑牢烈士纪念设施根基,构建全民守护网络

    近年来,武汉市对全市1340处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逐一核实、建档造册,投入资金进行改造维护,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向警予烈士生平展示厅项目改造升级。去年以来,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完善烈士褒扬政策制度体系,首次划定市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建强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阵地。

    烈士纪念设施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的重要载体。今年9月,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通过创新发布“武汉市烈士纪念设施一张图”小程序、启动“同心共守·擦亮丰碑”英烈守护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武汉市英烈褒扬专家委员会等举措,筑牢英烈褒扬工作根基,让红色地标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固阵地。

    9月1日, “武汉市烈士纪念设施一张图”小程序正式上线,首批收录70处烈士纪念设施。用户打开小程序后,可以直观地看到距离自己最近的烈士纪念设施,并通过地图智能导览功能获取精准的路线规划和导航服务。这一创新举措将全市散落的烈士纪念设施进行系统性整合与展示,为公众提供一个便捷、高效、全面的线上祭扫与信息查询平台。

    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工作, “同心共守·擦亮丰碑”英烈守护志愿服务活动一经发布便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迅速招募了一支多元化的志愿者队伍。活动原计划首批招募100名志愿者,信息发布仅两天,报名人数便突破了400人,最终共有491名志愿者成功加入。

    湖北经济学院智能会计专业大三学生闫瑞嵩说:“作为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我一直在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讲。成为英烈守护志愿者是我的荣幸。”他所在的湖北经济学院“砺剑青春”实践队中有6名大学生都报名成为英烈守护志愿者。

    为了让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更加专业化,武汉市英烈褒扬专家委员会正式组建。首届专家委员会共聘请了2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涵盖历史、党史、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等多个专业方向,其中包括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文道贵、武汉二七纪念馆馆长刘强等知名专家。这标志着武汉市的英烈褒扬工作从“经验驱动”向“专业引领”转型,为英烈事迹的深入挖掘、纪念设施的规划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要负责人说:“武汉是首义之城、英雄城市。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国泰民安的和平时期,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忠诚,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烈士们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传承和弘扬。”

    ■ 传承:创新叙事方式,多维度讲述英烈故事

    一座城市的红色记忆需要生动的载体才能代代相传。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创新表达形式,让英烈故事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9月1日,微纪录片《薪火长歌》首播,串联起武汉钱家一门三兄妹——钱韵玲、钱远铎、钱远镜在民族危亡之际接力救国、浴血前行的家族史诗。一封封穿越战火的家书搭起历史的纵深,让观众看见一位青年烈士的赤胆忠心,更见证了一个家族满门忠烈的抗战传奇。

    英烈讲解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来自武汉市军休四中心的黄思一作为武汉英烈讲解员中的优秀代表,入选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能讲述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英烈故事,我感到无比幸运且无上光荣。这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重大的责任。”黄思一说。

    此次参赛,她聚焦向警予烈士在武汉牺牲的感人事迹。她认为,作为女性讲解员,自己更能对向警予在家庭与革命理想间的艰难抉择感同身受。

    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还发布《重走武汉抗战路》互动H5作品。该作品以时间为轴、地图为引,巧妙地将武汉抗战期间的重要遗址、纪念设施与英烈事迹串联起来。用户可以通过点击互动,沉浸式体验热血空战、“八办”风云、侏儒山战役等关键历史片段。作品融合了图文、音频、AI声画动效等多种元素,再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让网民在互动参与中深切缅怀英雄、传承抗战精神。

    红色诵读活动同样掀起热潮。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共青团武汉市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等单位,启动“强国复兴有我·诗颂英烈华章”红色经典主题诵读暨英烈讲解员选拔活动,共收到音视频作品1107件,投稿者从6岁儿童至七旬老人,涵盖老中青。最终,从1000余名诵读者中遴选出50余名优秀人员,纳入武汉市英烈讲解员人才库。

    武汉军休系统充分发挥“老兵宣讲团”优势力量,创新打造“青年说+老兵讲”“纪念碑下的思政课”等沉浸式宣讲模式,为部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不同群体呈现了一堂堂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思想政治课。

    在洪山实验小学,军休干部刘文远以《铭记英雄史诗 传承抗战精神》为题,从王二小、海娃等少年英雄的故事到身边战友的真实经历,用生动的事迹激励孩子们传承抗战精神,让红色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孩子。

    今年以来,武汉市军休一中心开展“抗战故事我来讲”活动,邀请多位军休干部讲述父辈的抗战故事,系列视频在媒体平台展播。武汉市军休四中心“老兵宣讲团”获评“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先进集体”。武汉市军休五中心“老兵宣讲员”张永晟参加全省“讲好荆楚故事”讲解推介活动,荣获三等奖。

    ■ 致敬:关爱尊崇老兵,赓续使命担当

    尊崇英雄,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当代楷模的崇高致敬。

    7月份以来,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武汉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组建13个慰问小组,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为全市38名抗战老兵送上“尊崇礼包”。这些老兵年纪最大的已达108岁,最小的也有90岁。在抗战老兵杨所成家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要负责人郑重地为其佩戴纪念章,表达对老战士的崇高敬意。

    8月1日,武汉市2025年“英雄城·戎光行”系列尊崇游正式启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会员单位“风韵出行”邀请15组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前往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长江荣耀号等点位游览。“今天收到的是英雄城市的邀约,我们一家倍感荣幸。”一位立功现役军人代表说。接下来,武汉市还将邀请返乡退役军人和功臣模范家庭加入到“英雄城·戎光行”系列活动中,让尊崇不再是口号,成为可感知、可触摸的城市温度。

    “全体起立,让我们一同向英雄致敬!”9月2日,武汉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举办 “八十载荣光英雄城的礼赞” 暨武汉市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致敬抗战老兵主题活动。5位抗战老兵——94岁的闫培成、96岁的杜志珍、94岁的李少云、95岁的李瑞端、90岁的李景林依次走进会场,全场掌声雷动、久久不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相关负责人为抗战老兵献上鲜花和纪念礼册,代表社会各界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崇高的敬意。 

    尊崇英雄,赓续使命。在武汉,无数退役军人正将这份尊崇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他们身穿“志愿红”,活跃在社区服务、长江保护、应急救援的第一线,用“退役不褪色”的信念书写着服务人民的崭新篇章。

    当红色记忆被一次次擦亮,当英烈故事被一遍遍传颂,这座英雄城市也在这份特殊的铭记中积蓄着向前奋进的力量。

    出品: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融媒体中心

    撰文:李玲玲 钱燕滟 王鲸淘 柯莉 石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