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物流”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是个陌生词汇,人们更习惯称之为“后勤”。如今,物流业已从幕后走到台前,快递员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非驻校高级研究员柯保罗的新作《中国物流:从落后者到领跑者》一书中,将中国物流的发展历程置于历史镜头下进行了解读。作为该书第一译者的物流专家吴幼喜,则用“波澜壮阔的史诗”来形容这一过程。这场变革的广度与深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后勤”,意味着保障、辅助与跟随,是庞大机器中一个沉默的齿轮;而“物流”,代表着速度、连接与引领,是整个经济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物流体系还处于分散、低效的状态。仓储设施陈旧,运输网络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货物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往往要经历多次中转,耗时漫长。
转变始于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WTO,制造业蓬勃发展,政府开始大力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网迅速扩张,港口设施升级换代,铁路网络不断延伸,为物流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依托于完善的物流网络和强大的电商平台,中国本身成了一个极具纵深和活力的“世界市场”。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等,我们构建起了覆盖全球、高效通达的“双向”物流通道。
从幕后走到台前的,不只是“物流”,还有一个更加开放、高效、互联的中国。
(王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