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通讯员刘宗童 张婧怡 黄宣
黄陂区蔡家榨街的西部有个名叫凤凰寨的村子。这里曾经“房子没人住,田地没人种,产业没人来”,现如今,茶叶满山坡,柏油路蜿蜒入户,呈现出一幅美丽整洁的村庄画面。带领村子完成转型升级的是身穿“红马甲”的凤凰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龚志军。
■ “只要看到红马甲,心里就踏实”
“我们村的党员志愿服务队,要以村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做到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凤凰寨村的党员活动室里,每日工作总结会正在进行。坐在中间的龚志军身穿那件已被村民熟识的红色马甲。
“我在外面闯过,也当过兵,知道什么是责任。”7年前,龚志军放弃城市的事业,回到家乡凤凰寨村。
彼时的凤凰寨,青壮年大量外出,土地撂荒,村庄空心化严重。回村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后,龚志军面对的不仅是产业的凋敝,更是人心的疏离。
如何重新凝聚人心?老书记龚勃生曾发起“邻里守望服务队”,向村民做出“有困难不要怕,随时给我打电话”的庄严承诺。如今,龚志军接过了这根“接力棒”。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让承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他组织党员志愿者穿上了红马甲、戴上了小红帽。一抹抹鲜艳的红色开始穿梭在村湾里、出现在村民家门口。
紧接着,他推行“党员代办连心卡”,由党员亲手书写服务承诺,公开服务清单,将印有联系方式的卡片发到每一户农户。1000多张连心卡,将党组织与村民重新连接起来。
在村里行走时,经过朱金秀奶奶家门口,龚志军热情地与她打招呼。龚志军介绍,这位智力障碍奶奶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孙子,一家人的生活物资匮乏,居住条件简陋。村“两委”迅速行动,为这个家庭办理了低保,并出资3.5万元帮助修建了新房。如今,朱金秀奶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喊口号容易,做实事难。”龚志军说。在他的推动下,志愿服务不再是偶尔的活动,而成为常态。党员们定期走湾入户,生活服务、矛盾调解、心理疏导、政策解答……桩桩件件落在实处。
村民龚学俭感慨:“以前有事不知道找谁,现在只要看到红马甲,心里就踏实。”
■ “凤凰寨是个好地方,请您回来建家乡”
“手中无米,唤鸡不理。只有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行走在村里的油茶基地,龚志军说。
今年夏天,凤凰寨村的160亩油茶基地长势喜人,不远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2020年,刚当选书记的龚志军被村里的郭金菊大娘拉住:“龚书记呀,我的儿子媳妇都外出打工了,孙子天天吵着要爸爸妈妈。要是能让他们在‘家门口’上班,那就太好了。”
“村民的愿望很朴素,我一琢磨,是呀,如果能让外地打工的人回乡在‘家门口’上班,我们的产业不就有人了吗!”龚志军说。
经村“两委”干部开会商讨后,他们向在外能人发出“凤凰寨是个好地方,请您回来建家乡”的号召,广招外出创业的能人志士回乡,培养乡村振兴的长久内生动力。
然而,一声号召远远不够。位置偏远,能人不愿回,龚志军带着村干部“磨破嘴、跑断腿”,反复用亲情、乡情去感召。田地零散,不利规模化经营,他们就挨家挨户做工作,顺利完成土地集并。
身为一名回乡发展的退伍军人,龚志军常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他的诚恳与务实,逐渐打消了能人们的疑虑。几年来,全村先后吸引10余名能人回乡,创办了凤凰寨农庄、梦里水乡等多家企业。
如今,各家企业按照统一部署,各自覆盖一块区域,领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凤凰寨村逐渐形成了以茶产业为主导,光伏、油茶、养虾、籽莲、茶叶、生态农业6个支柱产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全年可实现经济收入1000余万元。
通过兴办产业,全村180余人实现就地务工,务工村民人均增收69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预计今年能突破80万元,合作社年生产总值高达1200万元。
郭金菊的儿子媳妇也回到了村里,一家人终于团聚。村里的常住人口,从之前的130余人增加至650余人,增了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