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杨振宁传》作者回忆与先生交往点滴——

杨振宁先生当面指出翻译错误

    □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王潇潇

    10月18日,正在家中的杨建邺获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辞世的消息心情沉重。他翻开2021年版的《杨振宁传(最新增订版)》,与夫人吴秋芝一起回顾与杨振宁教授的交往点滴,深切感受到杨先生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

    今年90岁的杨建邺退休前是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教授。20年来,杨建邺先后完成《杨振宁传》多个版本,获得杨振宁审定认可。杨振宁称这部书是有关他最厚实、最全面、最专业的传记。

    ■ 在武汉杨振宁首次公开表示:

    自己1957年获诺奖时持中国护照

    杨建邺回忆,给杨振宁写传记起初并不顺利。1994年12月22日,杨振宁给他回了信。1996年,杨建邺退休了。“我决心写一本杨振宁的传记。”当杨建邺把想法告诉时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的杨振宁时,杨振宁回信“现在还不是合适的时候”。

    1995年6月,杨振宁先生与香港企业家刘永龄先生访问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在演讲时首次公开表示自己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持中国护照,杨建邺第一次近距离目睹杨振宁先生的风采。他清楚地记得,当主持人介绍杨振宁教授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杨振宁教授立即举手加了一句:“那时我持的是中国护照!”当时全场听众热烈鼓掌,经久不息。

    1999年,杨振宁退休。2002年,长春出版社再次发出邀约时,杨建邺终于没有拒绝,“也许是到了写杨振宁传记‘合适的时候’了”。2004年初,杨振宁孤身一人回到清华大学“归根居”,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杨建邺写的《杨振宁传》,觉得“还可以”,随后给杨建邺打来电话,希望面谈《杨振宁传》中一些以讹传讹的错误和其他一些问题。

    “杨振宁教授声音低沉浑厚,我有些不知所措,立即答应邀请。”那年2月16日,杨建邺在清华大学见到了杨振宁教授。当年8月,修改后的《杨振宁传》出版。

    2009年8月1日,杨建邺第二次采访杨振宁的时候,杨振宁当面指出他写的《杨振宁传》有一处翻译有问题。

    1954年2月,杨振宁应邀在普林斯顿作报告。一名物理学者两次现场打断讲话,问到规范场粒子的质量问题。杨建邺引用的译文是这样翻译的:“我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几分钟的犹豫之后,我决定坐下来……”

    杨振宁先生说:“我不可能认为‘自己说错了话’。等我查了原文以后再告诉你。”杨建邺回到武汉,杨振宁很快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他:“请你改为‘我吃了一惊,几分钟的犹豫之后,我决定坐下来。’……”

    ■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那次“归根居”之行,杨振宁夫妇特意邀请杨建邺夫妇到清华大学甲招吃晚饭,在一个小山坡坡顶,杨振宁教授指着坡下面的一个不大的院子说:“这就是我读小学的‘志诚学校’!”吴秋芝回忆,那次杨振宁与翁帆总是走得很快,感觉身体很不错。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杨建邺教授表示,正如《杨振宁传》序言所写,《杨振宁传》不仅记录了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更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与家国情怀。“杨先生对真理的追求、对学术的严谨、对后辈的提携,都深深影响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