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红旗引路启动“第三次创业” 整体搬迁实现扩容升级

协和医院骨科医院 加快建设国家骨科区域医疗中心

    协和医院骨科医院(湖北省骨科诊疗中心)。

    杨操教授(前排左一)带领团队完成极重度脊柱侧弯矫形手术。

    全球首例5G环境下混合现实云平台远程会诊手术。

    “最美村医”罗娜袜(左四)在协和医院成功接受手术后挺直脊梁。

    2025年10月20日,作为武汉医疗布局的重要落子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医院整体搬迁至新院区,并正式开展手术,收治患者。新院区位于江汉区马场路109号,总建筑面积超4.8万平方米,紧邻汉口火车站,每年可满足湖北省内以及全国各地超80万人次的就诊需求。

    协和医院骨科医院历经70余载发展,20世纪60年代被树立为全国骨科界“两面红旗”之一,一代代骨科人传承红色基因、奋发图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2006年开启亚专科建设,2015年成立协和医院骨科医院,成为协和医院第一所“院中院”。

    历经十年发展,协和医院骨科医院迎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喜迁新址启动“第三次创业”。

    新院区扩容升级,各专科建设系统推进,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影像设备、智慧数字化手术室、专科ICU、康复治疗中心等新技术、新场景悉数展开,将带来“预防—救治—康复”全链条、一站式医疗服务模式。

    百年协和薪火相传,齐心聚力描绘蓝图。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表示:“我院骨科医院已发展成为‘华中最强’骨科诊疗中心,未来将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全面推进‘国家骨科区域医疗中心’及‘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奋力实现‘国际一流骨科医院’宏伟目标。”

    ■ 涵盖骨科全领域 打造多学科矩阵

    扩容升级开启“第三次创业”

    新院区开设有17个病区、680余张病床,涵盖骨科全领域、全门类,原骨科与手外科、康复医学科、肉瘤与黑色素瘤科及辅助科室同步升级,形成骨科科研与临床矩阵,堪称全国最大由综合医院创办的骨科专科医院。

    从骨科亚专科全面设置到一批辅助学科的升级搬迁,从人工智能影像设备到新型数字化手术室,从宽松舒适的就医环境到随处可见的人文关怀,一座现代化骨科诊疗中心已然屹立,将持续辐射华中及全国各地。

    1950年,作为我国骨科奠基人之一的朱通伯教授创建的协和医院骨科,跻身全国最早一批骨科,从此开启“第一次创业”;20年前,协和骨科利用病区扩增机遇,在国内较早走上专科化发展道路。通过10年发展,骨科亚专科建设初显成效,协和医院党委前瞻性地提出结构性调整规划,进一步加强专科化,实现规模化,协和骨科医院2015年在主院区正式建立,迎来“第二次创业”。

    “十年磨一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肿瘤骨科、小儿骨科、运动医学科、手外科、足踝外科八个专科深耕骨科细分领域,实现临床、科研、教学协同发展,其中多个专科的综合实力和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创业的激情融入一代代协和人的血脉,作为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就医流程的重大举措,协和医院将原有的骨科及关联学科,整体搬迁至规划更科学、设施更先进的新院区,“第三次创业”启动。

    协和医院骨科医院迁新址后,骨科焕新升级、科学布局,全面推进学科建设。与此同时,协和医院手外科、康复医学科、肿瘤科(肉瘤及黑色素瘤科、放疗中心)、核医学科(PET中心)、放射科、ICU等一大批优势学科全面加入,一系列新举措使骨科诊疗体系形成闭环,专业更细分、病种更清晰、施治更精确,将为患者提供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改造,这座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骨科医院俨然成为华中地区又一医学地标,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的健康需求。新的骨科医院与主院区形成联动,让患者少跑腿,享受从精准诊断、尖端手术到快速康复的“一站式”服务。

    可以看到,改造后的住院病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病房内的无障碍卫生间均安装了稳固的扶手,铺设了防滑地砖,排除患者摔倒的隐患;公共区域设备齐全,共享轮椅、防摔倒栏杆、地贴导引等暖心服务尽显人文关怀。

    ■ 骨科天团齐聚 锚定国际前沿

    “协和创新”让患者精准受益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资源。协和医院骨科作为国家首批临床重点专科,拥有国内同行公认的“骨科天团”,在一批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带领下,这里的千万元级基金项目数在全国骨科领域名列前茅,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15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0余篇顶级SCI论文,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项,是名副其实的医学创新高地。“协和创新”已经登上了国际舞台,多项研究成果在世界骨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批科研成果正在快速向临床转化,新技术、新项目直接让患者受益。

    重度脊柱侧弯手术曾被视为手术“禁区”,协和医院骨科医院负责人、骨外科主任杨操教授锚定这一世界难题,开办脊柱侧弯矫治中心,将湖北省脊柱矫形提升至国内领先水平。他带领团队致力于研发3D打印个性化仿生脊柱内植入物,提升了植入物的经济性和普适性。2023年,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3D打印多孔钽金属椎间融合器,同年完成植入手术,这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

    协和骨科紧跟现代骨科发展趋势,使手术走向精微化、数字化、智能化。在这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展开灵巧的机器臂;天玑骨科机器人带来亚毫米级的精准导航;3D打印技术助力医生为患者量身定制手术方案;“MDT一体化”骨肿瘤保肢体系使极限保肢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混合现实技术引导下的智能手术让患者真切感受到“未来已来”。

    “只要事关骨健康,哪怕是再急再难,这里总有一间诊室为患者打开希望之门。”杨操教授如数家珍地说,脊柱外科在脊椎内镜、显微镜以及各种微创通道的应用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已发展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脊柱畸形矫治中心,无数“折叠人”在这里蝶变新生;关节外科是中国关节疾病诊疗与研究的权威中心,多次创下人工关节置换的全国纪录;创伤骨科2020年获批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惯例”在这里被打破;肿瘤骨科成为华中最大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中心,在国内率先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骨盆肿瘤的治疗;小儿骨科在发育性髋脱位等骨畸形治疗上具备国际先进水平,还“瓷娃娃”一个美好童年;运动医学科创新多项关节镜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各地首次手术失败患者选择来这里“翻修”;足踝外科在足踝畸形矫正、踝关节镜等领域有较高造诣。

    ■ 红色旗帜引路 让优质资源可及

    生命故事闪耀人文之光

    10月初,28岁的云南临沧“最美乡村医生”罗娜袜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2022年,对口帮扶临沧第二人民医院的协和医院医疗队,将患有先天性重度脊柱畸形的罗娜袜接到武汉,杨操教授团队勇闯“雷区”,将患者扭曲150度的脊柱一次矫形,原身高仅123厘米的罗娜袜瞬间“长高”14厘米,被挤压的心肺从此舒展,她终于能够挺起脊梁,气息平稳地走在巡诊路上。

    罗娜袜的故事只是协和骨科人公益帮扶的一个小小缩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朱通伯教授创立并推广“小夹板”理论和技术,大批骨折患者免去开刀之苦,这便是“两面红旗”的由来。新时代,协和骨科人接过红色旗帜,将救苦之心与人文关怀升华为医学信仰,一脉相传。

    援非医疗队里有协和骨科人的身影,雪域高原、天山南北、西南边陲留下他们的脚印。大骨节病是西藏多发的地方病,叶树楠教授、田洪涛教授带领骨科团队多次赶赴藏区,成功救治百余名患者。医疗队员走到哪里,就把技术带到哪里,打造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4年,协和医院骨科医院获批成立湖北省骨科诊疗中心,并迅速组建“湖北省骨科专科联盟”,通过技术帮扶、人才交流、学科联动,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整体推动湖北骨科迈向更高水平。

    “协和医院全面推进国家骨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让患者体验高质量医疗服务是重中之重。”协和医院院长夏家红表示,扩容升级后的协和医院骨科医院是武汉协和“一院四区”布局中的重要支点。新院区将由主院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同品质医疗”,主院区将在人才培养、技术共享和管理优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有力托举新院区的发展。未来,院区间资源互联互通,以高效协同和贴心周到的服务,温暖每一位患者。

    ■ 协和医院骨科医院专科阵容

    协和医院骨科医院是国内骨专科分类最齐全的医院之一,这里将建成一座集临床、科研、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化医学中心,可提供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全人群、一站式医疗服务。

    脊柱外科

    关节外科

    创伤骨科

    肿瘤骨科

    运动医学科

    小儿骨科

    足踝外科

    手外科

    康复医学科

    肉瘤与黑色素瘤科

    核医学科

    麻醉科

    重症医学科

    超声医学科

    放射科

    药剂科

    撰文:罗兰 聂文闻 陈有为 彭锦弦

    摄影:刘坤维 

    统筹:王继亮 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