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序跋集·

我的“关系研究”形成了阶梯

    摘编自翟学伟《关系、权力与“报”的运作》序言,标题有改动。

    □ 翟学伟

    如果目前市面上只有《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和《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却没有本书,无疑缺少了我的“关系研究”的一个环节。聚齐了这三本书,我的“关系研究”也就形成了一个阶梯——“人情与面子的研究”“关系与权力的研究”和“儒家的社会学研究”。它们之间显然有一个比较明晰的阶序,正如我在社会学本土化道路上是一步步向上攀登的。

    平心而论,我不勤奋,甚至有些慵懒,唯一能做到的是慢慢腾腾地坚守住自己的志业。

    本书取名为《关系、权力与“报”的运作》,是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探讨关系与中国人及中国社会之关系,内容包括关系研究的视角,关系概念的辨析,关系的建构及运行法则,关系与权力、官僚体制之间的勾连,中国人的公平观念,情爱、欲望以及上述所有在现代化中的变迁。编写完整本书后,我形成了这样一个基本判断:中国人的关系与权力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延伸的。首先,血缘关系涉及遥远的祖先和无尽的后代,所谓“传宗接代”“香火不断”“子孙延绵”,是没有尽头的;其次,地缘关系也可以逐步放大,直至天下,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最后,朋友关系是由人与人的亲密性或互惠性连接的,由于它超越了血缘和地缘的限制,实现了更多个体间的连接,便可以做到四通八达,所谓“人托人,接上天”“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遍天下”。

    关系没有边界,会引致处于关系网络中的权力也无法被限定。权力是扩散的、广泛的、可转移的以及流通的。凡是读过康有为《大同书》的人都会记得,他的“大同”理想就是“无界”;而孙中山推行的“天下为公”也正好印证了中国社会有无限宽广的“公道”“公心”“公平”及“大公无私”,却鲜少论及公共领域,因为后者需要同私人生活之间界限分明。更加奇特的是,中国人的情缘也不限于人世,而可以同神、妖、狐、鬼等等混在一起。所以,向往“无疆”“无限”“无穷”“无尽”“无极”,乐于“包容”“打通”“融通”“贯通”“变通”“渗透”,实在是中国人之思想与中国现实社会的一种特质。有趣的是,这种特质在今天竟然因互联网的发展变得更加凸显了。互联网的出现是对西方文明的一个挑战,对中国文明恰恰是一个补充。

    “关系”并不是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它多少是人性之使然。比如,制度设立本身是含有遏制关系之意的。这就意味着,凡是需要制度规范的地方原本都可能有关系运作的倾向。

    我三十多年的研究心得是,很多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现象原本就摆在我们面前,可一旦我们学习了一大堆专业上的视角、概念、方法、理论、工具后,这些明摆着的现象反而看不见了,或变得面目全非了。学者们有时拿着一整套“吓人”的理论和工具做出的研究,非但没有让我们接近真相,反而造成了曲解甚至远离了真相。其实,对关系与权力的研究可以解释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一样可以解释研究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