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生而不同”的起飞

    (上接第一版)

    成立于2009年的顺丰航空公司,在花湖机场建设阶段就已备好“家底”——30余架全货机,包括单架次可装载超100吨货物的大型货机等。这为花湖机场带来了一个高起点:一投运,就拥有了现成的运力。

    “‘物流巨头+专业货运机场’模式,在国际上早有成功范例。”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指出,“比如联邦快递,就成就了美国孟菲斯。”

    2023年9月,花湖机场实现关键一跃。顺丰完成转场,将全国货运航线的主力都搬到了这里。从此,机场开启“不夜城”模式:晚上,大量货机密集降落;清晨,满载货物集体起飞。

    数据显示,转场仅一年,花湖机场的货邮吞吐量便从2023年的24.5万吨飙升至2024年的86.5万吨,排名从全国第16位跃居至全国第5位。

    “现在一晚上,光顺丰保底就是2000多吨的航空吞吐量。”在孙一丹看来,好的地理位置是基础,再加上顺丰这样的物流巨头投入机队、航线、货源,机场的枢纽功能才被真正激活。

    ■ 集中力量办大事:

    从建设到运营屡创“中国速度”

    花湖机场迅速崛起的背后,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建设,打造中部国际航空门户。”

    花湖机场建设运营作为“省之要事”,各方力量迅速集结。

    项目启动,审批先行。原本需要一年半才能办完的20个证件,通过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机制,半年就全部办结。“只为机场尽早落地。”时任鄂州市临空经济区管委会主任尹俊武说。

    建设阶段,湖北更是全力冲刺:从批复到投运,只用了42个月,比同类机场快近一年;主体工程从开工到完工,仅用21个月;转运中心钢结构吊装,6个月完成,刷新行业纪录。

    攻坚必须克难。2023年9月顺丰全面转场后,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每天凌晨几小时内,近百架货机要密集起飞,航空时刻顿时紧张起来。“那时候高峰时段确实拥挤,航班准点受影响。”花湖机场空管服务公司带班主任金鼎回忆。

    中国民航局迅速介入。2023年11月,花湖机场获批高峰小时容量提升到33架次,较同类机场平均获批时间提前6年。

    口岸开放也跑出惊人速度。202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花湖机场对外开放。从临时开放到正式开放,花湖机场只用了14个月,创下近年来国内航空口岸开放最快纪录。

    如今在花湖机场,高效通关已是常态。一批纽约龙虾刚落地,来提货的冷链车已在外等候。海关为生鲜开设绿色通道,从飞机着陆到货物提离,不超过4小时。

    “不管是建设攻坚期,还是运营起步期,花湖机场的每一次突破,背后都是国家与省市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全力托举。”何飞说,“我们走的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正是这种‘一盘棋’的支持,让我们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