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给人民带来哪些福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等发达国家又有怎样的节点意义?近日,长江日报记者专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长聘教授韦潇。他认为,这一宏伟蓝图不仅描绘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清晰路径,更承载着14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从“小康社会”到“现代化强国”,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 “中等发达国家”目标从提出、演化到逐步趋近现实,体现了战略定力
长江日报:什么是中等收入国家,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
韦潇:“中等收入国家”与“中等发达国家”代表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世界银行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组,将各国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以2025年的标准为例,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13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在1136至446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4466至1384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超过1384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就是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合称。目前,中国稳居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与“中等收入国家”这一单维度概念相比,中等发达国家则是一个更为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在国际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中等发达国家并非指发达国家中的中等水平国家,而是指那些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在经济社会发展多个方面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标准,但尚未成为最发达国家的国家群体。从量化指标来看,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通常被认为是人均GDP达到2万至4万美元之间。
除了经济指标,中等发达国家的认定还包括一系列综合性标准。例如人类发展指数(HDI)通常要求在0.8以上,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超过60%,城镇化率超过70%,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低于2%,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较高的环境质量等。从全球范围看,葡萄牙、捷克、希腊、斯洛伐克等国家常被归为中等发达国家的代表。
长江日报:中等发达国家的概念在中国如何长期提出,逐渐演化并趋近现实?
韦潇:中等发达国家的概念在中国经历了提出、演化和逐步趋近现实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持续探索和战略定力。这一过程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
回溯历史,中等发达国家目标的提出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1987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构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绘制了清晰的蓝图。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在1998年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随后在2010年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跨越,也为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指明了方向。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得到进一步强调,并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部署,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了行动路径。
从量化指标看,中国向中等发达国家目标的迈进呈现出清晰的轨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的人均GNI从1978年的190美元提高到2023年的约12700美元,按照现有增长速度和发展趋势,中国有望在2025年前后跨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进而在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意味着人民福祉的全面跃升
长江日报:中等发达国家的鲜明特征,将给人民带来怎样的福祉?
韦潇:中等发达国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指标上,更体现在人民的全面福祉上。中等发达国家通常具有较高的共同富裕程度,这意味着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均衡,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经验,中等收入群体通常占总人口的60%以上,成为社会的“稳定器”和消费的“主力军”。
人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是中等发达国家最显著的特征。在这些国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通常在60%以上,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降至20%—25%,家庭汽车保有率达到每百户60—80辆,住房自有率稳定在60%—70%之间。同时,文化、旅游、体育、娱乐等享受型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年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超过1000美元。
对中国而言,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意味着人民福祉的全面跃升。到203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望从目前的4亿人扩大到8亿人,占总人口的60%左右;人均预期寿命预计将提高至80岁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将超过9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5%左右。这些变化将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将证明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开辟现代化新道路
长江日报:“十五五”规划从哪些方面发力,推动中国迈向中等发达国家?
韦潇:“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十五五”规划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战略部署。
科技自立自强是首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而言,要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到2035年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8%以上,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8%以上。要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其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等等。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融入全球格局的关键举措。要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进口。要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通过融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推进共同富裕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方面协同发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研究推出房产税、遗产税等财产税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营造乐善好施的社会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长江日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等发达国家有怎样的节点意义?
韦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具有重要的节点意义。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标志着中国发展阶段的重大跨越,更将对全球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从追赶型增长向创新型增长的转变。根据世界经济史的经验,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并不多见。中国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这一跨越的难度更大,意义也更加深远。这将证明发展中大国不仅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现代化,而且能够开辟不同于西方传统现代化道路的新路径。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看,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中国追求的现代化不是简单模仿西方模式,而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等发达国家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正是这一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具体体现。
从文明演进的高度看,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将重塑人类现代化图谱。迄今为止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主要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而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其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将充分证明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这将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十五五”规划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它既要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又要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年,当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站上3万美元的门槛,这不仅意味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更代表着中国人民将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更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更全面的社会保障。届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中国人民的现实体验,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实一步。
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