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46%,高于全市近18个百分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56亿元,连续三年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3年增长4倍;获批省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培育103家省级科创“新物种”企业,其中瞪羚企业97家,相继涌现5家独角兽企业,2家驼鹿企业……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武汉全力打造“五个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 “两创融合”星火燎原
11月1日,岚图汽车和奕派科技发布10月销售数据,东风汽车两大新能源自主品牌单月销量再创历史新高。10月,岚图汽车交付17218辆,实现稳健“九连涨”;奕派科技销量达31107辆,同比增长34.9%,实现月销连续突破3万辆。
过去3年,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长近70%,新能源汽车占比从2021年的7%提升至目前的51.6%。支撑车谷新能源汽车产业突飞猛进的,是武汉经开区近年来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今年9月,在第九届东风科技创新周开幕式上,东风公司展示了新一代固态电池、轮毂电机、量子架构、一体化压铸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
“我们集成的固态电池包,能量密度高达405瓦时/千克,比锂离子电池大1.5倍,可以轻松实现续航1000公里。”东风汽车研发总院氢能技术总工程师李洪涛介绍,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容量保持率仍能超过80%。
东风研发的一体化压铸技术,通过大吨位压铸机,将多个单独、分散的铝合金零部件高度集成,一次能成型1至2个大型铝铸件。眼下,东风公司行业首台16000吨级一体化压铸设备即将投产。
去年11月,由东风汽车牵头组建的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发布高性能车规级芯片——DF30,填补了国内空白。该芯片可广泛应用于动力控制、车身底盘、电子信息、驾驶辅助等领域。
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总经理汪俊君介绍,今年奕派首款48%热效率的马赫动力发动机已点火成功,再次树立了新标杆;天元智驾实现L2级高速和城区NOA辅助驾驶到具备L4、L5级无人驾驶能力。
不仅是东风,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在武汉经开区已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芯擎科技“星辰一号”,填补7nm车规级高性能智能驾驶芯片的国内空白,成功入选2025年湖北“61020”全链条攻关成果;在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领域,鼎龙控股先后开发出CMP抛光材料和光刻胶全新产品,打破了美日巨头企业的全球独家垄断,实现了国产替代;吉盛微碳化硅边缘环产品全流程国产化,国内唯一实现量产。
■ 科创能力显著提升
10月18日,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车谷产业生态合作大会在武汉经开区举行,武汉理工大学40余位优秀校友走进武汉经开区,实地感受武汉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脉搏。
在中国车谷展示中心,武汉理工大学上海校友会秘书长金小峰观摩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路协同等先进技术应用演示后难掩激动,“校地合作瞄准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领域,可谓‘珠联璧合’,来车谷创新创业,大有可为”。
当前,武汉经开区强化“校企地”融合发展,在军山新城建设了华科大军山校区和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以“一核两带”环大学创新带建设为抓手优化科创空间布局。
科技创新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更需要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2024年,武汉经开区组建武汉市首家中试平台联盟,集聚华科大未来院、中科武汉先进院等31家中试平台,固态电池、静电卡盘、黑磷制备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技术合同成交额两年翻两番,创新由“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转变。
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在军山新城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做“政府不能做、高校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创新必须做”的事。在这里,华中科技大学秦应雄教授主导的“激光加工头及集成装备中试项目”,打破了德国技术垄断,解决了国内激光龙头企业的技术痛点。
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今年以来,武汉市筹建了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其中3家位于武汉经开区,分别是由东风公司牵头组建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亿咖通科技牵头组建的汽车智能驾舱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以及鼎龙股份牵头组建的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同时,武汉经开区还推动东风公司牵头的汽车具身智能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采埃孚创建全区首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科创基金通过支持科技创新全周期发展,成为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力量。今年5月,武汉经开区首只科创基金——“武汉车谷科创投资基金”,正式进入对外投资运作阶段。该基金总规模达10亿元,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存续期长达12年,匹配硬科技项目“研发—转化—产业化”的成长周期,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上个月,车谷科创投资基金已与中眸医疗、盛势启创等项目签订投资协议并拨付首期资金。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著,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科创类指标拉动综合排名两年前进了9位。2024年,全区规上企业研发投入196.17亿元,实现增长27.6%,预计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增至82亿元,其强度首次超过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平均水平,年均增长率高达27.2%。
武汉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武汉经开区将坚定不移把创新书写在发展的旗帜上,找准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合点,打造中部地区产业和科技融合创新引领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快建成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文/张智 蒋秋雨 宋一鸣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