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冷靖华
实习生吉歆焱 通讯员刘静 胡丹丹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刷墙补路,而是把‘一老一小’的笑声提前写进图纸。”11月11日,在2025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城市更新·全龄友好”主题论坛上,多位国内顶尖规划、建筑、市政专家为武汉“把脉”。
在存量时代,如何把九省通衢的城市活力,转化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温度?与会者形成共识——武汉有基础、有需求、有案例,下一步要做的是“把珍珠串成项链”,让“全龄友好”从示范街坊走向千街万巷。
■ 知音东苑模式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核心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薛峰点赞汉阳知音东苑模式——7600余万元社会投资,在解决水、电、气、路、消防和安防等基础问题的同时,补齐了教育、养老、托幼、文体和停车等公共服务短板,实现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共同缔造。这一案例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为武汉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本地经验。
薛峰认为,武汉中心城区尚有大量老旧小区需要更新,若全部靠财政“输血”难以为继,下一步可借鉴北京平谷南小区做法,把物业费、停车费、广告位、康养服务等未来收益打包成“运营标的”,吸引保险、信托等资金进入,政府只需出政策、出规划、出监管。
青山区二十一街坊作为武汉城市更新行动的代表项目,开创了全国首例以住宅合作社模式建设“完整社区”。这一项目由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计。
来汉参会的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钱嘉宏难掩激动。她介绍,该项目创新性地将“住宅合作社”“好房子”和“完整社区”理念融入更新改造,致力于打造环境优美、健康舒适、生活便利、全龄友好、功能完善的宜居社区。
钱嘉宏阐述了二十一街坊全龄友好的设计特色:街区内设置了全龄社交中心,涵盖社交、休闲和亲子空间等多重功能,打造复合型活动场所;儿童游戏场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需求进行功能分区,并配套家长陪伴的健身专区;通过适老化设计,满足老年人健身休闲需求等。
“城市更新不能拍脑袋,先问数据。”上海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祝长康带来一张“彩虹图”——上海临汾路380弄通过整合民政、卫健、公安、网格等18个部门数据,形成社区“民情日志”。哪栋楼独居老人多、哪条路边停车诉求高、哪个年龄段托育缺口大,一屏呈现。
■ 让居民成为城市更新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论坛现场,最抓人眼球的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社区建设的深度融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总监陆激带来“智能盲道”实验片:在一段15米长的试点路段,传统盲道砖下植入蓝牙信标,视障者手机App到达路口前自动振动并语音播报“前方5米有车辆汇入”,误差不超过30厘米。陆激透露,这项技术成本每米仅增加90元,“武汉有百万级大学生群体,不妨在光谷、南湖、街道口等人流量大的学生街区先做示范,让青春之城对盲人更友好”。
从知音东苑的“嵌入式”改造到青山区二十一街坊的“完整社区”建设,展现出武汉在城市更新与全龄友好社区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
不少与会专家认为,未来,武汉应当立足本土实际,借鉴先进经验,在城市更新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将全龄友好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和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下,更需要统筹考虑“一老一小”的特殊需求,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全龄友好型社区。同时,要充分发挥武汉的科教优势,推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社区建设的深度融合,提升社区服务的精准性和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更新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 “老房子”能变“好房子”
城市更新中,“老房子”能变“好房子”。
“过去的五年,武汉一直在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而且做得非常不错。”筑境设计董事、总建筑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中国区主席薄宏涛曾参与青山区红房子改造项目,试图探索保留当地工业文化的同时,实现住宅小区的活力焕新和商业价值提升融合。他认为,老旧小区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土地性质混合利用、资金闭环、产权分配等难题,实现“老房子”变“好房子”的目标。
“好房子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升级,更是对城市文脉的敬畏、对人本需求的洞察。”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李迅涛说,真正的“好房子”远非空间尺度的盲目攀比或材料的奢华堆砌,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的精细化设计,“好房子终会变成老房子,老房子也可以是好房子”。
李迅涛说,在武汉的城市更新进程中,“老房子”变“好房子”的核心在于跳出单一建筑改造,转向“人—社区—城市”的协同激活。老房子在城市更新中更应紧扣“聚人”逻辑,老社区吸引的年轻群体越多,活力越强。武汉的城市更新中,年轻人较多的社区,需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改造,而老龄化社区则需针对性配套养老服务,强化适老化设施等。
“‘老房子’变‘好房子’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薛峰为武汉城市更新支招:武汉在城市更新中应投资于人,因人而设计,实施更新片区总师负责制及建筑师负责制,不仅有利于建筑师协同设计,还能通过运营服务策划、适配技术管控等方面,实现城市更新中老旧小区的“共同缔造”。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