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绣花功”美化“边角料”

武汉精细治理激活城市“金角银边”

    江汉区远洋鲸奇儿童友好公园。

    武昌区西斯莱小区架空层变身“开心乐园”。

    在东西湖区姑李路游园,一名少年在享受骑行单车的快乐。

    黄陂区程家墩驿站风景如画。

    边角地改造成低空经济产业示范项目。

    当城市发展从宏大叙事转向精细治理,那些被遗忘的街角、闲置的空地、拥堵的站前,正成为武汉城管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现场。武汉市以“四线一口”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将治理的“绣花功夫”下沉至小微空间,用一场场“微改造”“精提升”,激活城市“边角料”,记录着“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精细管理、系统联动、扎实推动”的城市内涵式发展进程,承载着“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中的民生“小确幸”。

    ■ 从“灰域”到“趣域”

    营造全龄友好场景

    城市治理的温度,体现在对每一个群体需求的细致关照。

    江汉区常青街道,一片曾经的工棚荒地,如今是充满“多巴胺色彩”的远洋鲸奇儿童友好公园。550米蓝色环形跑道如海浪串联全园,中心白色鲸鱼造型的趣玩区、滑板乐园、“鲸奇篮球”区域,满足了3至12岁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玩乐需求。与此同时,公园改造秉持“无障碍、通透、适合亲子”理念,设置高低洗手台、室内书吧,将儿童游乐区与林荫休憩设施、老人活动区等统筹布局,兼顾儿童安全与全龄友好,用一米高度看城市、看世界、看未来。

    在武昌区徐家棚街道武车社区,西斯莱小区的架空层经历了从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到居民“开心乐园”的蝶变。在居民主动提出诉求后,街道与社区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架空层“半径空间”改造方案,架空层地面全部平整、装上了地砖,增添完善了桌椅、照明、围栏等设施。改造后的架空层内,乒乓球厅、图书角、健身区、棋牌间一应俱全。如今,这处600平方米的“半径空间”,正以居民需求为圆心,延伸出邻里互动、情感交融的社区生活圈。

    同样在武昌,杨园街道粤汉里社区有一座打通社区与临江生态长廊的广场,不仅让一度荒废的角落焕然新生,更成为5000余户居民共享的活力空间。这里不仅拥有喷泉广场、林荫休憩区和趣味互动空间,更以1∶1复刻的1912年粤汉铁路职工诊病所建筑,延续着社区的百年情感记忆,将“背江而行”彻底转变为“面江发展”。社区居民们还热情捐献了200余件铁路“老物件”,将在新建成的展馆中展出,让历史“触手可及”。

    在东西湖区将军路街道机场二高速沿线,姑李路一处万余平方米的空间经过小微空间改造,摇身变成景观错落有致、休憩座椅齐备的“绿色会客厅”,赢得附近居民的交口称赞。如今的姑李路游园,乔木、灌木与花卉巧妙搭配,形成层次丰富的四季景观,蜿蜒的塑胶步道串联起各个角落,崭新的休憩座椅点缀其间,专为孩子们设计的娱乐蹦床增添了欢声笑语,还有科学布局的复古垃圾容器和庭院式景观亮化,更让居民们有了夜游的兴致。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截至目前,武汉市集中整治城市小微空间103处、面积约207万平方米,其中建设绿化63万平方米,建设运动场馆80余个,铺设健身步道6600余米,增设停车位4800余个,设置环卫设施900余个、休闲座椅260余个,安装儿童游乐设施80余个。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成果可观、可感、可享,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也筑牢武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

    ■ 从“堵心”到“舒心”

    疏通城市“毛细血管”

    通勤与就学的末端梗阻,在小微改造中被巧妙化解。

    地铁口曾是城市治理的痛点。在东西湖区金山大道二雅路地铁口,曾经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围堵站口、“见缝插针”乱停的景象已不复存在。通过地面硬化、科学划定停车区,这里新增了500多个电动自行车位。东西湖区城管执法局推行“分区管理”:白色框为居民电动自行车“长停区”,黄、蓝色框对应不同品牌共享单车,并依据车流量对全区78个轨道站点出入口实行“分级管控”,让通勤末端从混乱回归有序。

    江汉区唐家墩街道八古墩社区2400户居民多年来因一条“断头路”饱受绕行拥堵困扰。近日,八古墩东三巷道路改造顺利完工,昔日的“堵心路”成功蝶变为服务民生的“幸福路”。这条路西起唐家墩路辅路,东至青松路,与京广铁路线一墙之隔,以前沿线建筑垃圾成堆,废品回收站导致环境卫生问题突出。为彻底解决这一城市“顽疾”,打通区域交通“微循环”,全面提升铁路沿线环境品质,今年初,江汉区相关部门进行多轮实地调研,收集居民提出的改造意见,制定了详尽的改造方案,于今年6月份正式启动综合改造工程。区城管执法局联合街道清退违规废品回收站,清理长期堆存的近1200立方米建筑垃圾。改造重新铺设机动车道,翻新人行道,配套建设排水管道,同时新增绿化植被,对沿线围墙进行创意美化,实现“路平水通、一步一景”。周边小区还巧妙利用空间,新建了街心小公园和惠民电动自行车充电棚,进一步拓展了居民的活动空间与服务功能。“改造想到了我们心坎上!”家住万科公园5号小区的黄阿姨点赞道,“以前早上锻炼要跑到几公里外的菱角湖公园,现在下楼就是,别提有多方便了。”

    坚持精细管理,是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必经之路。当城市运行中的各类风险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一个“善感知、有温度、会呼吸”的智慧城市必将跃然江汉平原的画卷之上,继续见证“大江大湖大武汉”的蓬勃与繁荣。

    ■ 从“空置”到“有用”

    赋能空间多元价值

    空置地块、边缘角落,在精心设计与赋能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洪山区武金堤路与杨泗港快速通道交会处,曾空置杂乱的小微地块,如今变身武汉城投低空经济产业示范项目。此前,因一建设项目部临时占用及周边村民搭建板房,导致此处土地长期闲置、垃圾暴露,环境亟待改善。为提升土地效能,洪山区与武汉城投联动推进环境整治,依托武汉市低空经济发展战略,该地块被规划为低空经济产业试点项目,其中20亩土地用于建设白沙滨江飞行营地。目前,飞行营地项目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开展无人机驾驶员CAAC执照的培训,首期开班就有22名学员参与。除此之外,项目还计划闭环布局低空城市政务、物流、研学、文旅四类场景,构建“15分钟低空应用生活圈”,同时试点无人机防溺水监测等城市治理应用,让前沿科技在小微空间扎根。

    今年,江汉区西北湖完成最后一块彩色“拼图”,边角老旧停车场经过空间改造,变身色彩缤纷的小游园以及地下智能停车场。原来的地面空间被巧妙地一分为二,变成儿童活动区和健身区,配以金森女贞、鹅掌柴、金边吊兰等各种绿植墙,停车场就藏于一片绿色之中。为了更好地利用空间,地块还建了一条空中廊道,登高眺望,整个西北湖美景尽收眼底。新建的地下停车场可停放370余台车辆,是原来的3倍,而且实现全自动化停车。

    坚持集约高效,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才能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2025年,市城管执法委聚焦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环境问题,以“小切口、微改造、惠民生”为原则,2025年利用空置空间打造街头小游园、邻里小广场、花田花海等“小而美”的城市公共空间100处。对城市的“精耕细作”,将成为解锁城市发展的新动能,让“武汉,每天不一样”,成为更可持续、更有活力的未来之城。

    ■ 从“管理”到“治理”

    激发共建共管活力

    小微空间之变,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治理模式的革新。

    东西湖区在整治地铁口时,构建起“政府监管+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的共治网。环卫工人在保洁之余参与车辆规整,由单车企业给予补贴;大学生志愿者累计服务超600小时,获得社会实践学分。政、企、民三方合力,让城市管理从“单打独斗”变为“共同治理”。

    武昌区小区架空层改造前后,街道社区主动链接武昌区工会、小区党员骨干、下沉单位、辖区企业、爱心人士等多方力量,倾听居民声音、凝聚群众智慧、整合政企资源,让覆盖文体活动、协商议事、矛盾化解等多维度功能的共享空间成为现实。粤汉里“时光站台”建成后,七位退休阿姨自发组成“七仙女服务队”,每日轮值维护广场秩序与环境整洁;“敬老服务团队”等多支社区服务团队自发参与维护。社区的持续更新,不在于宏大的规划蓝图,而在于对居民需求的细腻回应;社区发展的活力,不依赖巨额的资金投入,而源于居民心中那份“社区是我家”的认同感。

    黄陂区岱黄高速公路程家墩驿站,以前功能单一,今年改造升级后,多功能叠加,使得这个高速驿站深受游客和居民欢迎。岱黄高速公路是武汉北大门的交通要道,也是市民到木兰景区旅游度假的主要出口,年过往车辆逾3000万台(次)。“暑假带孩子去木兰景区玩,这个驿站像公园一样,不仅可以停车充电,风景也好。”市民王鹏停好车,扫码自助洗车,他的妻子趁休息间隙带着孩子到驿站后面的小游园玩耍。

    黄陂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市民出行体验,解决长途驾驶中的停车难、充电不便等问题,城管部门统筹协调区园林部门,改造升级停车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增设了一廊(文化长廊)、一站(文明加油站)、一林(道德风尚好人林)、一室(活动室)、一区(图说文明展示区),不仅可以停车、洗车,驿站一楼还有公共卫生间、便民超市、休息区等,二楼有免费阅览室,吸引周围居民带孩子前来学习。

    坚持系统联动,进一步创新城市工作方法,才能凝聚起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的强大合力,才能把力量攥指成拳,实现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的转变,激活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武汉城管于方寸之间施行的“绣花功夫”,正将一个个曾经的城市“边角料”,美化为彰显城市温度、提升生活品质的“金角银边”。这场始于“微处”的变革,以精细治理的“绣花功”,为城市现代化治理写下最温暖的民生注脚,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深深扎根于这片英雄的土地,为新征程注入源源不竭的力量。

    策划: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

    撰文:董德禹 王越 罗乐 费帆 李军 汪玉平 张才栋

    摄影: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