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城市观察团”探访武汉智慧港口

无人码头送“中国造”出海

    “城市观察团”探访阳逻港集装箱码头。

    “长江头条”网友缪德杰 摄

    □ 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通讯员韩珊 胡玲玲 邱婷 

    11月14日下午,武汉市“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系列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走进长江新区。由市直机关干部和市民网友代表组成的“城市观察团”来到中远海运智慧码头和阳逻港铁水联运一期示范基地,体验武汉“九州通衢”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本次探访活动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主办,长江网承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协办。

    在中远海运CSP武汉码头,“城市观察团”看见集装箱堆叠成数十座小山包,无人集卡在港区内穿行不息,等候岸桥自动将集装箱吊起。中亚班列(武汉)铁水二期集散点距离码头不远,一批集装箱在铁轨上整装待发。

    来到港区智控中心, “城市观察团”观摩了港口数字孪生综合能源管控平台。智慧大屏实时监测分析港区能源、船舶、铁路、闸口、集装箱、工程机械的运行数据,数字化码头全貌一览无余。点击岸桥作业区、码头堆场区和铁路作业区的某个点位,远程摄像头将局部实景反馈至智控中心。

    “这套系统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城市观察团”纷纷向港口工作人员提问。

    中远海运CSP武汉码头生产操作部软件主管邱康说,港口数字孪生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好比数据仓库,融合了码头机械作业的动态数据以及各类能源消耗数据,方便他们实时管理码头生产和能耗,而且这套系统适用于所有的港口企业。

    “无人码头太先进了!”市民代表张斌是摄影爱好者。当天,他登上中远海运CSP武汉码头的最高点俯瞰长江。随后,他在“长江头条”写下这样的感言:“交通物流行业有了科技加持,将迎来高质量发展!武汉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指日可待!”

    来到阳逻港铁水联运一期示范基地, “城市观察团”了解到,中欧班列(武汉)辐射全球40个国家、120个城市,与阳逻港开通的32条集装箱航线紧密连接。目前,阳逻港已开通至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5条近洋直达航线,其中开往日、韩、印尼的货轮每周发班。中欧班列的货物在阳逻港可直接出海。

    今年前三季度,阳逻港累计进出境船舶138艘次,直航进出境货运量25.9万吨,同比增长258.86%,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国际航运能级再攀新高。

    “城市观察团”对于从武汉出口的商品种类以及铁水联运的成本十分好奇。阳逻港工作人员解答:从阳逻港出海的货物主要有钢材、无纺布、化工、日用品和汽车零配件等。铁路运输的成本是水运成本的三至五倍,而公路运输的成本更高达水运成本的20倍。

    当天下午,一艘满载镍矿石的万吨级货轮停靠在阳逻港码头,岸上的无人集卡络绎不绝,10余台岸桥起降不停。得知阳逻港的港机设备全部由国内企业制造,“城市观察团”成员曾奇赞叹道:“中国制造实力为武汉发展港口物流业提供了硬核支撑,而阳逻港又为中国制造打开了新的出海通道。作为武汉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探访中,“城市观察团”成员纷纷打卡长江江豚的卡通形象,以无人集卡、起重机为背景合影留念。探访结束后,他们仍意犹未尽。

    “我真切感受到武汉发展的脉动。”武汉市数据局青年干部居琦表示,未来他将立足岗位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深化数据智能应用,为武汉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构筑坚实的“数字底座”,为武汉打造“五个中心”贡献数据力量。

    “无人集卡、数字孪生平台等鲜活的一线场景让‘双循环’‘中国智造’等宏大概念变得具象化。”共青团武汉市委员会青少年新闻中心(现代少年报社)编辑许敏敏表示,将从小切口着眼城市发展大局,继续开展“跟着红领巾看武汉”红领巾小记者寻访实践系列活动,用童言童语传递中国发展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少年儿童的家国情怀。

    武汉仲裁委员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负责人曾奇表示,未来,武汉仲裁委将进一步深入企业、护航跨境贸易,以法治力量筑牢阳逻港“铁水联运”枢纽根基,为长江黄金水道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的仲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