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蔡爽 秦璟 通讯员王林军 胡凯
11月7日,立冬。新洲区凤凰镇毛冲村的点溪园古法红糖小镇里,九口连环排列的铁锅下柴火正旺,糖香四溢。
村民们手持长柄舀勺,在蒸腾的糖雾中有序忙碌——一年一度的熬糖季,正式开启。这不仅唤醒了一项中断半世纪的古法技艺,更“熬”出了一番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
■ 九口铁锅唤醒千年糖香
“立冬后的甘蔗糖分最高,熬出的糖颜色黄亮,品质最好。为保障品质,我们每年只熬这一个月的糖。”九口铁锅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点溪园负责人、新洲区古法红糖非遗传承人靖响林穿梭于锅灶之间,目光专注地检视着每一口锅中的糖汁变化。
当天收割的甘蔗,经过切碎碾压、多道过滤澄清,再于九口连环锅中经数小时小火慢熬,“十五斤甘蔗才能熬出一斤糖,历经复杂的变化,最终方能凝结成糖。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靖响林说。
为什么是九口锅连环排列?靖响林介绍,地灶的火焰温度由外到里依次降低,糖汁根据黏稠程度,依次从大锅转入相邻的小锅,越到小锅越浓稠,也越需要小火慢熬。这项“五榨三滤两浮一沉”的古法熬制工艺,在鄂东地区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愉悦的焦糖香气。经验丰富的熬糖师傅们手持长柄勺,在翻涌的糖浆中划出一道道金色的弧线。在这片繁忙现场,74岁的熬糖老师傅曹解新显得尤为沉稳。他凝视着锅中糖泡的大小与色泽,布满老茧的手稳如磐石。
“火候差一刻,糖色暗三分。”曹解新说。他曾亲历传统糖坊的没落,靖响林重启古法红糖坊,曹解新重返熟悉的灶台。“没想到这老手艺又成了‘香饽饽’,”他感慨道,“现在不光收入稳定了,还带出了好几个徒弟,手艺总算传下去了。”
点溪园在坚守古法内核的同时,也在部分环节引入现代技术提升效率。往昔依赖两头牛拉动的木制榨汁机已被机械榨汁取代,日产量从最初的约60斤跃升至如今的900斤,出糖品质更加稳定。但核心的熬制工序依然严格遵循古法。
■ 荒坡地上长出个“红糖小镇”
时光回溯至2016年,靖响林与丈夫决定返乡创业。当时,毛冲村还是一片以山地为主的荒坡地,他们承包的225亩土地中就有许多荒山,建设红糖产业园和规模化种植甘蔗面临巨大挑战。
困难没有吓退这对有梦想的夫妻。为了做好“古法红糖”项目,靖响林开始了四处奔波学习考察。她深入市场调研,寻访散落在民间的红糖老手艺人,虚心请教传统技艺的每一个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她愈发坚定了自己的判断:经柴火细熬后的红糖,能够有效保留原生甘蔗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如今人们日益注重养生,古法红糖市场潜力很大。
在点溪园,一根甘蔗的价值被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完整产业链闭环。核心区100亩糖蔗地,每年可为点溪园产出约50吨古法红糖。除了最基础的古法红糖,点溪园还成功开发出生姜、玫瑰、红枣、茉莉花、陈皮等共六个品种的风味红糖。红糖麻花、红糖小米酥等休闲零食的推出,则进一步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原本按吨计价的甘蔗原料,经过巧手转化,在终端市场变身为精致伴手礼,价值成倍增长。以年产值约600万元计算,点溪园每亩甘蔗田产生的经济效益突破6万元,远超传统作物。
■ 一块红糖助村民增收致富
熬糖季,九口大锅升腾的香甜蒸汽本身就是最诱人的招牌。而在其他时间,游客可以在春季下地体验种植蔗苗,亲子家庭可以在金秋时期挥镰感受收割乐趣。
蔗田周边,10亩可食用玫瑰园、5万株如梦似幻的粉黛。11间徽派风格的民宿,在旅游旺季常常一房难求,紫砂艺术馆、古代石雕门等文化景点免费开放。“甘蔗变红糖”等4个亲子研学课程,深受市场欢迎。点溪园已从单一的红糖生产工坊,蝶变成为集三星级民宿、亲子研学、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一站式”体验基地。就在11月,“红糖小镇”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曾经的荒坡地,如今成了乡亲们的“金饭碗”。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稳定租金,甘蔗种植、田间管理、收割运输,到熬糖车间、民宿服务、景区维护,基地每年吸纳村民务工近8000人次。每年熬糖季是用工高峰期,有80余名村民参与各环节工作,平日则稳定提供约20个长期岗位。
“以前我们种地,种稻谷、种棉花就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现在种植甘蔗,在基地打工,一年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我们又能照看家,又能在村里打工,蛮好。”村民徐秀珍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村民温红桥也表示:“学了这门手艺,不仅可以赚钱,还可以就近照顾家里人。”据统计,点溪园务工村民人均年增收7000至9000元。
“分散的农户紧密地联结在红糖产业链上。企业定向吸纳农户,提供长期稳定岗位;国企联村行动则助力创办特色农产品展示厅,拓宽销售渠道;村里自发形成的文艺队,将熬糖工艺编成曲艺小调,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凤凰镇镇长罗友庚说。
◎ 特色产业助推现代都市农业
近年来,新洲区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大力发展“粮油茶菌蔬、畜禽水产田园游”等主导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
在“全国双孢菇之乡”徐古街,双孢菇、香菇、白灵菇、金针菇等20多个品种,形成了集育种、栽培、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恒温恒湿的大型蘑菇基地里实现工厂化、周年化生产,食用菌常年产量7万吨,产值8亿元。
旧街街道、凤凰镇的茶叶飘香,年种植面积4万亩,发展出白茶、黄金茶、绿茶、凤凰红茶等品种。茶树边种上樱花、紫薇、核桃等作物,茶文旅实现全年观光,农民围绕“黄金叶”发展“黄金业”。全区茶叶综合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武汉市每生产2颗鸡蛋,其中一颗就来自新洲。全区禽蛋产业以规模化、全封闭、层叠式、自动化设施养殖为主,禽蛋年产量稳定在8万吨,年总产值约12亿元,延伸出汪集鸡汤等知名品牌。
(撰文:新洲区农业农村局陶建权)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