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绿道三期开放引众多市民前往体验

四代人眼中:“凌波门,精神!”

长江日报 2024年06月26日

    吕茂盛在凌波门栈桥奋力一跃。

    □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6月25日,东湖绿道三期开放,凌波门迎来重启,这一消息牵动无数武汉人的心。这里不仅是武汉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更承载着无数武汉人的青春记忆。最近几天,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几位“老武汉人”和“新武汉人”,同他们聊了聊心中关于凌波门的故事与情结。

    ■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

    凌波门边生活44年见证变迁

    “我一定会与家人经常去转一转,欣赏凌波门一带的湖滨美景。”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欣喜地说,“看到东湖,我身心愉悦,科研将会更有创造力。”

    武汉开始修建东湖绿道时,桂建芳曾多次提出“也应该修一修东湖凌波门”。如今,他的愿望得以实现。

    自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除了到美国留学两年外,桂建芳在凌波门东湖之畔生活、工作了44年。

    1978年3月8日,桂建芳从家乡黄梅县坐船出发,辗转来到武汉。在他的印象中,那时凌波门前的东湖面积比现在大得多,周边还是乡村模样。湖边是泥土路,双湖桥尚未修建。人们想去湖对岸,要走一条窄窄的湖堤。只有路两边的梧桐树与今天别无二致。

    “来武大之前,我是旱鸭子。武大老师在凌波门教游泳课,我在这里学会了蛙泳和仰泳。”桂建芳说,同学们最喜欢的就是游泳课,水质干净,湖底沙石若隐若现。“每逢夏季,每天到了下午6时,我和同学们就会奔向凌波门,跳入东湖消暑。水性好的同学可以一口气横渡东湖,从凌波门游到梅岭。”游完东湖,他又到武大老斋舍楼顶“抢地盘”,铺上竹席,乘凉过夜。

    1984年从武大硕士毕业后,桂建芳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工作。他每天都会骑自行车沿着凌波门前那条路去官桥鱼类遗传育种基地上下班。从泥土路到水泥路,再到柏油路,他一路见证凌波门的变迁。

    后来,桂建芳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为治理东湖提供技术支撑,着力将经营性养殖转为生态化放养,着力以鲢鳙控藻、水生植物恢复等生态措施净化水质,全面修复东湖水生态环境。“这些年的东湖治理非常有成效,水生植物开始恢复了,湖水也开始变清了。”

    ■ “凌波门跳水队”成员吕茂盛:

    凌波门充满浓厚的城市气息

    6月24日下午3时许,“凌波门跳水队”成员吕茂盛和伙伴们在栈桥上铺好跳水板,一跃入湖,周围响起一片叫好声。

    今年58岁的吕茂盛家住青山区,在水里“泡着长大”。20世纪70年代,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孩,每次去武大走亲戚,都会穿过凌波门到东湖游泳池里玩水。后来,他经常和同学们相约到武汉大学踢足球,踢完球再到东湖游泳。这些都成为他难忘的青春记忆。

    参加工作后,吕茂盛仍保持着到凌波门游泳的习惯,还结交了一批同样爱游泳、爱跳水的朋友。2019年,他们组建“凌波门跳水队”。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到100多人,从“60后”到“00后”各个年龄段都有。眼下,几乎每天傍晚,人们都能在凌波门看到他们的身影。这支跳水队在凌波门多次参与溺水救援活动,并多年为游客义务打捞落水物品。

    记者问:“武汉有那么多大江大湖,为什么你们唯独偏爱凌波门?”吕茂盛说,这里不仅风景美,而且背靠武大,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完美结合,充满浓厚的城市气息。

    2022年的一部短片《游者多未惧》曾让众多网友感动得落泪,吕茂盛是片中主角之一。一群游泳爱好者一边用武汉话大喊“凌波门,精神”,一边跃入湖中,向着金黄色水面游去。吕茂盛说:“我们想向人们传递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笑对人生的态度。”

    对于凌波门的修复,吕茂盛曾通过武汉城市留言板提出包括拓宽栈道、清除池底杂物、加建固定跳台等建议,都得到有关部门积极回应。

    ■ 科技工作者李诚:

    因凌波门留在武汉创业

    李诚毕业于武汉大学,如今在光谷一家初创科技企业工作。即使已毕业十余年,他仍习惯在闲暇时到凌波门转一转,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李诚从山东到武汉求学之初,人生地不熟,学业压力大,一度感到孤独。他记得,有一位室友是武汉人,带着他穿过凌波门游览东湖,他的心情豁然开朗。从那以后,凌波门成了他最爱去的地方,有时和朋友骑车,有时和恋人约会,有时自己一个人转转。“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下,我看东湖都是不一样的感觉。对我的人生来说,东湖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

    毕业时,不少其他城市的大企业想“揽下”李诚。最终,他选择入职武汉一家国企,并在工作5年后辞职创业。他说:“我舍不得武汉,舍不得东湖。更重要的是,我看到武汉对科创企业的支持,觉得自己在这里奋斗有着广阔前景。”

    ■ 武大学子赵子俊:

    凌波门“见证”青春和友谊

    自从今年初凌波门栈桥被打围,“什么时候开放”成了武汉大学研一学生赵子俊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他在武大湖滨宿舍住了5年,走路去凌波门仅100米,有事没事“弯一脚”就到了。

    平时,学习累了、心情不好了,或者遇到挫折,来自山西晋城的赵子俊都会到凌波门转一转。“这里视野开阔,我走上栈桥仿佛置身于湖面。吹着湖风,我一下子就轻松了。”

    这里也是赵子俊和朋友们聚会的“老地方”。大四那年,他和同学相约看日出,凌晨四五时起床。他们以为到得够早了,结果发现栈桥上已经站了不少人。“有武大的学生,也有从其他区甚至外地专程赶来的年轻人,大家一起看太阳升起,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粉色。”

    一个冬夜,赵子俊到凌波门散心,看到黑暗中有小火苗闪烁。他走近发现,几名留学生在栈道上用一个小火炉烧柴取暖。他们说着并不流利的汉语,赵子俊听不太清楚,但听出一个频繁出现的词——朋友。

    在凌波门,浪漫的不只是景色。赵子俊晚上去散步,常常走着走着听到笛声或箫声,伴着月光下湖面的粼粼波光,“太治愈了”。

    记者问:“你希望凌波门保持原样,还是焕然一新?”赵子俊答道:“就这样看不出被修过是最好的。这才是我记忆中的凌波门,是我青春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