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不见的大象:如何用长远思维预测未来》
卢西亚诺·卡诺瓦 著
赵楚烨 译
中国出版集团 中译出版社
□ 吴晨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人的思考分为“系统1”和“系统2”,已经成为行为经济学最基本的认知框架:“系统1”依靠直觉,是百万年进化的结果,帮助人快速决策,却也常常展现非理性的一面,表现出各种偏见;“系统2”则是理性思考,是人类过去几万年进步的结晶。
在《看不见的大象》中,卡诺瓦以大象和骑象人来比喻“系统1”和“系统2”,更加形象。他认为,人的大脑主要由两位成员组成:一是大象,代表情绪表达、边缘系统、条件反射和自发选择,是古老进化的产物;另一个则是骑象人,是大脑的新皮层部分,负责语言表达和长期规划。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哪些情况下应该让脑中的大象发挥作用?在哪些情况下又该听从骑象人的指挥?
■ 活在当下,更要思考长远
《看不见的大象》的开拓之处在于利用行为经济学的思考框架来帮助我们思考公共政策中的“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明明知道一些公共政策会带来长期收效——比如应对气候变暖必须减少碳排放,这样才能让子孙后代不用担心极端天气频发等各种自然灾害——却并不会主动配合这些政策采取行动,或者缺乏行动力。
古语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但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觉得个人的力量很微小,集体行动并不会缺了我一个人就做不成,或者攻坚克难的事情只靠一个人成不了事。如何改变这一观点,推动更多人加入集体行动?这就需要去分析集体行动背后的行为动力学。
导致集体行动乏力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结于几方面。
第一,我们倾向于关注短期而忽略长期。我们乐于活在当下,而不愿意思考长远的事情。过去100年新闻媒体所塑造的即时性让我们对长期缓慢的问题无感(温水煮青蛙的问题)。而过去十几年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导致我们的注意力日益缩减。
第二,集体行动难的问题。总有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轻则搭便车,别人出力干活,自己捡便宜;更有甚者,只从自己利益出发,认为只要别人减排了,自己哪怕继续排放也不会带来大问题。只是如果人人为自己,事情就不可为了。
第三,对气候变暖这样的复杂问题还是存在认知的不同。比如很多人并不认为碳减排是大问题,因为对他们而言,气候变暖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微小的变量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很难做精确的预测。既然短期预测不准,他们就很难相信长期不作为真的会带来灾难。
■ 如何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
针对集体行动问题,《看不见的大象》提出了我们需要从人类群体行为动力学来思考如何推动集体行动。就好像行为学告诉我们,人类并不是理性人或经济人一样,通过对人类的进化分析不难发现,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他们有合作性,具备超越族群与陌生人合作的能力。因此,核心问题变成了如何推动(助推)人们去合作。
一方面可以诉诸人类本身具备的平等和正义这样朴素的感情,而这些感情恰恰是经历了几十万年进化,人类在协作过程中固化在脑中的大象。从平等和正义的观念出发,可以得出要想推动集体行动,需要加入互惠概念的结论。互惠强调,只有在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相信其他成员也会采取合作行动时才能起作用。一个集体意识超越个人利益的人,愿意在集体中积极承担一定责任的人,只有在确信有很高比例的合作者时,才会选择合作。
另一方面则要思考如何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不要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很渺小,改变不了大局,就因此不作为。卡诺瓦提出临界值的观点,即只要有足够多的人认为自己的努力能带来改变,他们就会选择加入行善(遵从自身对于公平和正义的朴素认知)的事业中,不再理会其他人。
最后回到认知问题,我们也需要追问一下,我们要采取的行动是否更依赖较高的认识水平,需要增加向公民提供的信息量?还是过多的信息阻碍了人们的行动,所以需要进行“大脑清理”?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过载也可能成为阻碍集体行为的障碍。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马梦娅)
【文摘】
■ 眼前利益与长远未来
在狩猎采集型社会中,穴居人最关心的根本问题就是找到食物果腹以活到第二天。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长远的打算。即使过了数百万年,我们仍然受到这种原始本能的影响,对于“现在”(或者我们认为是“现在”)的事情,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但是对于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未来的事情,我们就很难有所行动。比如,我们很难拒绝高热量的奶油甜品,因为我们看不到吃了它会导致体重增加,也看不到我们第二天早上需要做更多的运动来消耗脂肪。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愿意存钱?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手头的钱,而没有看到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存下哪怕一点点钱的好处。《消费者研究杂志》是一本著名的社会科学期刊,它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探讨了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机制。文章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实验,给两组印度农民6个月的期限进行储蓄存款。两组人的储蓄方案除了一个因素不同外,其余因素都相同。第一组人在7月收到储蓄方案,需要在12月之前达到存款目标;第二组人在8月收到方案,需要在第二年的1月实现目标。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组人的存款金额远超第二组人,因为在他们看来,12月还是今年的事情属于“现在”(前面提到的概念),而第二年的1月则是明年的事情,是一个更远的期限。
我们在学习、考试或交接工作时,经常会遇到拖延的问题。如果截止日期还很远,我们的大脑就会进行规划,提前估计好完成任务需要多少工作量。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实际的工作分配并非如计划那样。
著名漫画《卡尔文与霍布斯虎》中的一个情节验证了这一经验事实。主人公卡尔文在安静地玩沙子时,他的朋友霍布斯虎问他:“你对你正在写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吗?”卡尔文一边玩一边说:“没呢,我在等灵感降临。创造力不是开关,不能随便打开,要有合适的心情才行。”霍布斯虎又问:“那什么才是合适的心情?”卡尔文给出了一个传奇的答案:“最后一刻的恐慌。”
全球变暖的数据,还有智人对这一挑战的困难性不够重视表现出的惰性,都与上文提到的心理陷阱完全吻合。
全球变暖使我们对未来失去了清晰的认知,因为我们作为独立的元素,身处一个复杂的人类系统中,需要做出许多相互关联的决定。
我们越是看不清模糊的未来,就越难对它做出选择。
我们的大脑更容易立马察觉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远方的利益。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每天要面对的选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场面变得越发混乱。
“复杂”(complicato,在拉丁语中为cum-plicato)一词本意为“有褶痕的”,就好比我们穿了一件皱皱巴巴的衬衫,感到不舒服。问题是我们要怎样找到一个合适的熨斗来“简化”做决策时面对的复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