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吾国》诠释终生奋斗的意义

长江日报 2024年07月09日

    《吾家吾国》

    王宁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9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纪实采访节目《吾家吾国》,带着“国之大家”的滚烫人生故事而来,这些宝藏老人将美好的青春和滚烫的人生都献给了为国为民的壮丽事业。《吾家吾国》第一季即获得2022年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作者王宁选取了10位在不同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人,以其独特的视角,从人物小传、采访对话、采访手记三部分对他们的成长经历、专业贡献和生活智慧进行记录,展现了一个个鲜活而深刻的人生故事,老先生们对人生的坚定选择与恒久追寻跃然纸上,这些“国之大家”用一生实践得出的人生答案也显现出来。

    ■ 科学精神,国士风骨

    栾恩杰,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率先提出我国探月“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在为国家航天事业奉献时,栾恩杰在个人生活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错过了父母的葬礼。栾恩杰的父母总跟他说,“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不要惦记家”。

    “七一勋章”获得者,两院院士,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陆元九出国学习选择专业的时候,他的想法是:“要学就学最新的,学国内没有的。”在学成要归国美国人一再阻挠的情况下,一生坚持说实话的陆元九坦诚地说了三句话:“我是中国人,得回去给中国人做点儿事情;近20年没回家,应该回家看看父母;孩子逐渐长大,希望他们将来别像我那样受歧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一个农村家庭,家中有七个孩子,他排行第四。在战乱和贫困中,王永志坚持学习,成绩优异,他投身国防建设,学习飞机设计,后来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提出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随着航天工程的日益复杂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导弹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栾恩杰提出了“三个保证”方针,旨在从根本上提升航天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从1990年到2004年,栾恩杰在中国航天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担任了多个关键职务,包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和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他带领团队克服了技术难题、资金短缺等困难,最终成功推动了嫦娥工程的立项和实施。2004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的起步。

    这些“国之大家”,为国利民,这些时代先锋,矢志不渝,勇于创新,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创造新的辉煌。

    ■ 逐梦一生,即青春一生

    书中不仅有对这些老人专业成就的记录,更有着对他们生活态度的深刻描绘。

    郑小瑛,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她希望让更多人“听懂音乐”,1997年,她离休后在厦门组建了“爱乐女”室内乐团,6年241场演出,这些音乐家不计报酬地把优秀的中外室内音乐作品带到学校演出。现在郑小瑛已经90多岁,她的梦想是在鼓浪屿的海滩上建一个露天的歌剧场,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并欣赏到歌剧的魅力。王宁在书中说,“我想,如果我们都可以像郑小瑛一样坚持追逐梦想一辈子,那我们都可以青春一生,至死不休”。

    做事情,他们奋力拼搏、一丝不苟;做人,他们极度真诚,既有对现实的期望,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保持住了某种恰到好处的张力。他们始终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智慧造福于大家和小家,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知识分子的文化内涵。哪怕已至高龄,依然在以十分质朴的方式,带着少年般的追寻与热情,坚持工作、学习,培育晚辈,奉献余热。从立志到成才,再到燃烧一生,他们把我运、家运、国运紧紧系在一起。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马梦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