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建院小区具有历史感的老门栋被保留下来。

中建院小区居民贾芳指着家门口新辟的儿童乐园赞不绝口。
长江日报记者冷靖华 摄
□ 长江日报记者冷靖华 通讯员刘新
“这次改造不仅保留了寄托着居民情感的老建筑历史风貌,还补齐了缺失的公共活动空间。”7月10日,武昌区中南路附近的中建院小区居民贾芳指着家门口的儿童乐园开心地说。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中建院小区近日刚刚完成改造,通过了验收。
中南路街道中建社区党委书记段瑶介绍,中建院小区有16栋楼827户居民,其中老人占六成以上,多数年龄超过80岁。该小区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遇到雨天容易积水,影响居民出行。小区生活功能也明显不足,居民缺少公共活动空间。为改善小区人居环境,社区根据居民意愿申请将该小区纳入武昌区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范围。
■ 连刷三遍水性清漆
只为保留老建筑历史风貌
贾芳带着记者来到自己所住的门栋前,指着弯弯的拱门说:“我们都把这个门叫作‘月亮门’。绕门一圈的是万字纹图案,门边是两朵祥云造型门墩,这是20世纪50年代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建筑风格。我出生后一直住在这里,已经60多年了。”
段瑶介绍,中建院小区建于1954年,多为砖木结构,是当时苏联援建的房屋,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这个小区里的居民大多是中南建筑设计院职工,其中一些居民曾参与小区建设方案的设计,大家对小区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这次改造前开过两次小区居民代表会议,大家希望改造时能把老建筑历史风貌保留下来,毕竟它们寄托了我们好几代人的情感。”贾芳说,她是小区居民代表,积极参与了小区改造全过程。
保留老建筑历史风貌其实是一道难题。负责中建院小区改造施工的武昌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廖胜坤说:“就拿红砖配电房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这栋老建筑的历史风貌,我们放弃原本简单的抹灰勾缝处理方法,采用更为复杂的清水墙修复法。”
廖胜坤介绍,施工前,施工人员先采用样板试验的方式进行局部施工,结果发现原墙体砖面风化破损严重,无法达到好的还原效果。于是,他们又用打磨机将墙面打磨掉2毫米厚度,再用砂纸将墙面打磨光滑,并用钢丝刷刷洗砖缝,最后用水性清漆对整个墙面涂刷了三遍,才让墙面像现在看到的这样古朴而鲜亮。
■ 新辟儿童乐园和休闲广场
单元门口改造成缓行坡道
记者在中建院小区感受最明显的,除了具有独特风貌的老建筑,还有色彩鲜艳的儿童乐园和休闲广场。
被4栋楼房包围的公共活动空间由一排大树自然分隔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儿童乐园,铺着橘色、蓝色相间的塑胶地垫,中间有一个长约50米的不规则沙池。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打卡地”。另一个部分是休闲广场,搭设了一个简易舞台,周边是一圈休闲座椅,不仅方便老人闲时聊天,还能举办文化表演活动。
“我家就在儿童乐园正对面的4栋4单元,别看现在改造得漂亮,以前我连窗户都不敢开。”贾芳说,公共活动空间的地下是个防空洞,很多居民曾参与防空洞建设。时间久了,防空洞漏水被关闭,地面变成杂草丛生的“小树林”,还有人在里面种菜、种花,蚊虫满天飞。“这次改造前,不要说走进去,就连经过,我们都要捏着鼻子绕着走。”
中北工程设计公司设计师刘从卓说:“这次改造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宜老宜小’功能的设计,除了新增儿童乐园和休闲广场,还把每个单元门口的阶梯改造成缓行坡道,方便轮椅进出,并在楼道间加装了可收起的爱心座椅。同时,把主干道拓宽了2米,把其他道路也拓宽了20至30厘米,以方便居民散步。”
“现在,一到晚上,儿童乐园里全是跑动的孩子,休闲广场上都是聊天的老人,整个小区充满了活力。”居民陈辉祥说,“居民最近还自发组建了巡查队,专门检查不爱护小区环境的行为。这是我们自己的小区,美好环境要靠大家共同维护。”
武汉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预计安排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06个,涉及居民约10.9万户。其中,计划新开工239个项目、续建167个项目,力争全年完工200个以上。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今年还将重点聚焦“一老一幼”和年轻人需求设施的建设。此外,将探索建立市级资金奖励机制,开展居民自主改造新模式试点,推动改造从“政府兜底”到“政府补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