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钢有限条材厂自动化生产线,一根根高性能钢轨不断快速产出。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上接第一版)
“我们对钢轨的精度控制达到了极致。”武钢有限条材厂型材分厂副厂长段文曾参与高铁钢轨的自主研发工作。他坦言,经过无数次尝试,钢轨的高度波动被精准控制在了两张打印纸的厚度。“这就像是为高速列车打造了一条精密轨道,即使是在450公里的时速下也能保持‘风驰电掣’的速度与‘平顺丝滑’的舒适度完美融合。”
武钢有限首创钢轨全万能精轧孔型系统,开发了56项核心技术,使得“武钢造”钢轨在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上,率先通过CR450复兴号动车组时速453公里的超高速测试,实现了“立币不倒”的奇迹。
如今,在我国已投入运营的超过4万公里高铁线路中,超过一半是由武钢有限生产的钢轨铺就。
“从最初的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我们在全球市场站稳了脚跟。”段文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参与援建东非和中南非之间的坦赞铁路,到如今多种轨道用钢的研发与量产,武钢有限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主动求变,迎来了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已开发的不同品种和规格的热处理钢轨,不仅在国内多个项目上广泛应用,还出口到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等地。
“我们这条钢轨生产线一直保持着满产满销的状态。从目前情况来看,这样的状态还将持续下去。预计今年的出口量与去年相比将实现翻番。”看着长长的订单表,刘毅对“朋友圈”不断扩容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