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进行技术革新的劲头更足了。
在徐明等技术骨干的带领下,一系列节能减排、提效降耗的技改项目相继落地。比如汽机真空泵系统节能改造,与原泵运行工况相比节电率为85.7%,年节电近80万千瓦时。
去年,徐明和同事完成了B号增压机升级改造,实现每年降低成本150万元。
近年来,随着企业技术螺旋式累进叠加,武昌热电厂攒下了丰厚的技术家底。截至目前,企业共获得16项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
■ 智慧热网,主动搭建生态朋友圈
武汉冬季冷感明显,集中供暖呼声强烈。而武昌热电厂拥有180万吉焦的“热源”,足够覆盖周边上百平方公里的民用取暖。
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相关负责人称,从城市视角算大账,电厂余热是一笔有待深度开发的城市资源。
从2016年开始,武昌热电厂连续8年给武昌片区、洪山片区、东湖风景区部分区域的小区居民、单位进行集中供暖,帮助城市减掉巨量的碳排放量。
其实更早之前,武昌热电厂已向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提交了开户资料,成为第一批被纳入湖北省碳排放交易试点的控排企业。
凭借这张智慧热网,武昌热电厂正在搭建一个辐射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区的上下游生态链。
2022年8月,武昌区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在徐东大街沿线打造数字经济策源地,在沿江一线打造武汉滨江数创走廊,形成一个强有力的“T”字结构,盘活楼宇资源,用好立体空间,让“平面经济”变成“立体经济”。
8月13日,记者来到武昌江边探访。中华路码头、汉阳门花园、黄鹤楼一线相连,城市绿道——武昌生态文化长廊6座栈桥各具风采,新开的武昌万象城“牧野公园”现代又野趣,正在建设的“江城之门”直指云霄。
在转型升级的带动下,武昌热电厂牵手周边单位共同构建的碳中和生态经济圈正加速形成,其年均减少碳排放量超过10万吨。
几天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徐明更加坚定了转型发展的信心:“过去我们发光照亮城市,现在发热温暖百姓。相信引热入户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将带动周边更多‘热消费’用户参与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