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国医堂”开诊资料图片。

位于武昌昙华林路口的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国医大师梅国强、湖北中医大师陈陶后、周安方……
在武昌昙华林东出口一片树荫下,一个不太大、也不太张扬、朴素典雅的建筑内,汇聚了湖北中医药大学各学科的学术权威及中医名家。和现代化的大型医院相比,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平易近人:平易近人的专家,平易近人的建筑,平易近人的风气。
成立于1988年的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国医堂,是全国首个中医药大学疑难杂病专家门诊,依托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强大的中医专家阵容优势,“纯”中医特色明显。36年来以其高尚的医德、仁爱之心、精湛医术,应用中医药、针灸、按摩等传统疗法,在满足临床各科疑难病症诊疗需求的基础上,现已成为一所中医特色突出、设施完善、专科齐全、社会高度认可的公立医疗机构,“国医堂”这块金字招牌,也深深扎根于百姓心中。
■ 发挥高校优势 打造中医传承创新发展高地
“国医堂建立初衷是为全省患者提供高端有特色的中医药治疗,更多是解决诊断不明的疑难杂症。”湖北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吕文亮介绍。
20世纪80年代,湖北中医学院有一部分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专家,他们或已退离休,或已离开教学岗位转行政,但每天都有近百人登门找他们看病。患者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为方便患者就医,也为了培养更多中医人才,湖北中医学院申请开办门诊部。
据了解,“国医堂”的前称为“湖北中医学院门诊部暨湖北中医学院疑难杂病专家门诊”,是在1988年4月4日由当时的湖北省教育委员会下文“官宣”,旨在坚持教学、科研、临床三结合,既注重发挥专家的临床优势,又为扩大学生见习实习基础与教师临床科研基地创造条件。后因“湖北中医学院”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3月31日,由当时的湖北省卫生厅正式发文,“湖北中医学院附属门诊部”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这是湖北省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医堂”。
“当年没有预约挂号,全国各地的患者源源不断,最有冲击力的画面是外地和郊区的患者穿着军大衣、抱着被子来排队挂号……”1992年就到国医堂工作的殷杰老师回忆,“最初只有一间大诊室,后改造为20多间小诊室,每次问专家如何安排诊室时,他们都自信地说‘随意,诊室安排在哪都不影响诊疗’。”
“‘国医堂’是大学的‘国医堂’,在为患者提供纯中医药治疗的同时,是以医疗为载体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基地,也是中医学生传承、诊疗的培训基地。”吕文亮介绍,目前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以中医大内科为核心,在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基础上又组建了“外治中心”,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特色诊疗中心,在发挥高校优势同时,为患者提供高端特色中医药治疗,逐步打造中医传承创新发展高地。
■ 中医医道传承 名校名医名药三位一体
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集名校、名家、名药三位为一体,以著名学府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依托,汇集众多各学科学术权威以及多名国家、省、市级名老中医。他们在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坚持精选道地中药材,秘制传统膏方,科学加工,不断研制出的协定处方及其制剂。这些源于众多名老中医亲传、疗效显著的药方,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病痛,成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能够成为中医医疗高地提供优势。
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纯中医”特色的临床诊疗模式和教学科研活动,不仅使众多患者从中获益,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专业人才。
从建院初始,入选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的专家就有一个“硬杠杠”:必须是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目前160余位坐诊专家中,近一半都是正高级职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8人,国医大师1位,湖北中医大师3位,湖北中医名师7位。
到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看过病的人都知道,每一位专家出诊时,都会有很多学生在一旁跟诊、抄方。
“国医堂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诊所,除了为广大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之外,更多地承载着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院长吴辉坤表示,中医药名师传承基地、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基地、中医药特色诊疗基地、中医药临床实习及科普基地,‘四大基地’的建设,能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中医药优势,吸引更多人才关注和学习国医大师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学术特色、临床经验,有利于培养一批具有中医药思维、掌握中医药技能、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优秀人才,进而提升国医堂乃至整个中医药队伍的理论和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 弘扬中医药文化 践行社会公益活动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医药特色,践行社会公益爱心,多年来,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坚持每个月不定期义诊,出诊专家均是国医堂的中流砥柱,不乏80余岁的老专家亲自上阵,为市民健康保驾护航。
家住螃蟹甲的汪老师是国医堂的铁粉,每次义诊她都会参加。
“国医堂义诊很多时候都有平日一号难求的名老中医参与,中青年医生也细致耐心。”汪老师说。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载体,在健康中国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院长吴辉坤表示,中医药文化具有广泛感染人、塑造人、影响人的功能,也具有广泛传播的内在潜质,因此要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特别是中医药健康文化。使全民参与自身健康建设,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今后我们也将努力通过建设中医药文化平台、加强中医药文化体验、开展中医药知识渗透教育、开拓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发展互联网媒介传播等路径进行宣传和普及,使其深入人心,促进全民享有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文/黎清 陈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