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急救中心:救护车平均到达现场时间10分7秒

夯实“八项工程” 筑牢急救生命线

长江日报 2024年08月15日

    120指挥调度大厅。

    汤云海路急救站正式启用。

    开展“视频指导急救”。

    调度员正在接听求助电话。

    中小学生参加亲子急救培训课堂。

    急救人员参加航空医疗救援培训班。

    135个急救站遍布武汉三镇,救护车平均到达现场时间10分7秒。武汉市急救中心作为大武汉急救的“心脏”,昼夜不息地跳动着,为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繁华都市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2024年,武汉市急救中心围绕年度重点目标任务,推进实施引领工程、织网工程、应突工程、提能工程、慧救工程、普训工程、暖心工程、布防工程“八项工程”,为打造全国院前急救高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 织密织牢急救网络  夯实中心城区“10分钟急救圈”

    7月12日,市急救中心和市金银潭医院合作建立的汤云海路急救站正式启用,以5公里为辐射半径,服务周边20万居民。

    为推进新城区急救体系建设和急救质量提升,缩小院前急救资源城乡差距,今年上半年,市急救中心将新城区急救服务质量纳入质控检查范围,组织完成对黄陂、新洲、江夏、蔡甸、东西湖、经开(汉南)等6个新城区急救中心的督导工作,培养东西湖、蔡甸、新洲3个新城区急救中心业务骨干7人。

    与此同时,市急救中心率先开展专科急救站建设,陆续建立起胸痛、脑卒中、创伤、新生儿、高危孕产妇、精神专科及传染病等10个专科急救站,缩短专科(专病)急救反应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提升救治效果。

    在球场街新生儿专科急救站,120急救车内配备了包括温箱、呼吸机、喉镜等在内的新生儿专用急救设备,可以为新生儿转运提供充分安全的保障。在惠济路脑卒中专科急救站,随车医护都是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高年资专家,病人在智能化急救车上即可完成初步病情评估和采血、测血糖、心电图等院前检查,并同步开通院内绿色通道,最大限度保护卒中患者的脑功能。

    武汉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江旺祥介绍,目前全市共建起135个急救站,其中市急救中心建站数量达到104个,另有在建急救站7个。其中,在东湖畔、汉江边、长江武汉段建成水上急救站3个,积极开展航空医学救援,建成空地一体急救站4个。截至7月31日,武汉120累计受理电话量50万次,有效出车量12万次,救护车平均到达现场时间10分7秒,较去年缩短16秒,持续织密的院前急救服务网络让中心城区“10分钟急救圈”进一步夯实。

    ■ “智慧急救”助力关口前移  急救从电话接通开始

    1月16日深夜,武汉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大厅,电话铃声急促响起——黄陂区四季美农贸城,一位做过心脏支架手术的六旬老人突然昏迷不醒,呼吸心跳全无。

    “家属快看一下手机短信,我发了一条视频链接。”在派出急救车的同时,调度员邹婷发起视频连线,直观地“看”到了现场情况。

    “患者需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您跟着我的指导来操作!”现场,两名家属终于冷静下来,开始随着邹婷的节奏实施胸外按压。5分钟后,家属激动地告诉邹婷,患者有了微弱的呼吸。随后到来的急救工作人员接力抢救,并将老人顺利送入医院。后经随访确认,老人经过及时救治,已脱离生命危险。

    “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每拖延1分钟,生存率就会下降10%。”江旺祥介绍,2013年,武汉在全国率先投用MPDS(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针对心脏骤停等危急情况,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由调度员通过不间断通话,指导家属开展自救,实现“呼救即抢救”。

    然而,在突发情况下,一些家属非常慌乱,无法很好地配合调度员的指令。调度员看不到现场的情况,也无从判断家属的操作是否准确到位。

    为此,市急救中心于去年年底启动“视频指导急救”。现场人员点击调度员推送的短信链接后,即可与调度员建立视频通话,帮助调度员更直观、准确地指导现场救治。

    今年以来,市急救中心开展MPDS急救指导52040例,其中电话指导急救51759例,视频指导急救281例,有20余名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在院前成功复苏。

    自2016年武汉市急救中心率先启动院前院内急救信息一体化建设。在武汉市卫健委的指导与支持下,武汉市急救中心与全市6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合作,搭建了急救中心、救护车、医院等三方急救信息互通平台,打造“上车即入院”的诊疗模式。通过5G通信技术,患者体征、心电图、病历等院前救治关键信息可实时向医疗机构传输,在提前做好接诊准备的同时,院内专家也可以实施远程会诊,指导院前医疗处置。“信息先行”让危重症患者救治进一步提速,年成功救治各类危重症患者3万余人次。

    ■ 立足本职加强技能培训  持续提升急救服务能力

    2020年9月,武汉市急救中心挂牌湖北省急救中心,履行省急救中心职责,在搭建省、市、区、街的四级院前急救网络的同时,湖北省急救中心(武汉市急救中心)立足院前急救主责主业,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8月2日,“2024年湖北省院前急救人员技能提升系列之航空医疗救援培训班”在汉开展,邀请全国航空医疗救援领域知名专家授课,来自全省17个地市州的50名急救人员参加了为期5天的学习,有力提高了我省航空医疗救援能力水平。

    去年7月,第七届中国院前急救领航者信息化研讨会在汉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420余名从业人员齐聚江城,交流国内国际医疗急救领域的新成就、新进展,探讨中国院前急救未来发展方向。作为本次大会的东道主,武汉市急救中心邀与会嘉宾到中心参观调研,展示了近年来武汉市院前急救工作的创新举措和最新成果,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评价。

    今年6月,呼和浩特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选派38名调度人员、管理人员和质控专家来汉学习。上半年,受成都、长沙、济南、郑州、宁波等多地邀请,市急救中心派出业务骨干就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质量控制等主题,赴各地交流“武汉经验”。

    ■ 落实应急救援“四级响应”  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6月29日,一场横跨湘鄂赣皖四省的应急演练,在湖南湘江新区大王山航空救援基地拉开序幕。

    演练模拟了四省交界地带突发重大交通事故的场景。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一辆大货车失控撞上旅游大巴,并引发多辆小车连环追尾。现场瞬间浓烟笼罩,5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接警后,长沙120立即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院前医疗急救联动机制,来自长沙、武汉、南昌、合肥的17辆各类急救车辆、1架医疗直升机风驰电掣赶赴现场。50余名急救人员克服大雨、湿热天气,有序开展指挥调度、检伤分类、院前急救、病员转运,确保所有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院前医疗急救联盟互学互促的一个缩影。2014年,为提高跨区域联动紧急医疗救援协同能力,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急救中心在汉签订合作协议,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院前医疗急救联盟。十年来,联盟单位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技能培训、实战演练等,有力推动了区域内各城市院前急救事业的蓬勃发展。

    江旺祥介绍,作为武汉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为推进应急救援“四级响应”机制落实,市急救中心逐步将全市医疗机构救护车纳入统一指挥调度管理。同时,积极与省客集团、武汉青年志愿者协会、通信部门建立人员储备合作机制,为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打好“提前量”,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以低温天气下的震后救援为主题开展军地联合救治演练,不断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军地协同应对能力。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市急救中心圆满完成省市两会、武汉马拉松、足球赛、渡江节等重大活动、赛事医疗保障任务共计194车次,“110”联动出警11552车次,车祸、火灾等突发事件医疗救援5013车次。

    ■ 提升公民健康素养

    开展急救知识“六进”活动

    “这是AED,也叫自动体外除颤仪”“手臂伸直,垂直按压,一、二、三、四……”7月27日,武汉市急救中心2024年亲子急救培训课堂开班,当天有70余名中小学生及家长参与了课程学习。

    自2021年起,被誉为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的AED,在武汉各大公共场所陆续安装到位,覆盖地铁、火车站、学校、商场、公园等人流密集场所。截至目前,武汉市政府累计投放AED总量超过6000台。

    “AED有了,还得让老百姓会用、敢用。”江旺祥介绍,随着自动体外除颤仪在公共场所广泛铺设,去年武汉市急救中心累计开展AED操作和相关急救技能培训百余场,覆盖万余市民。去年4月,AED地图微信小程序上线,市民登录“武汉急救便民服务”,选择“AED查询”即可查看到附近的50台AED,选定AED后可启动电子地图,根据导航找到设备。

    今年上半年,市急救中心积极推进急救知识“六进”活动,累计开展急救科普404场,发放急救知识宣传手册2万余册,覆盖人数近2万人。其中,“小手牵大手,我带家人学急救”“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救在身边机关先行”等专题急救知识科普培训广受好评。

    ■ 以群众满意为标尺

    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8月1日中午,武汉市急救中心姑嫂树急救站接到紧急转运任务,一位呼吸心跳骤停、胃癌术后患者需从武汉长途转运至四川达州,全程800多公里。

    转运途中,急救团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持续投入抢救,驾驶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全力竞速。最终经过班组人员共同努力10个小时后,患者被安全平稳送达目的地。

    “一路上多亏了你们,太感谢了!”临行前,患者家属掏出4个红包,执意要塞给医务人员,被医务人员婉拒后,又试图向驾驶室投掷。“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急救班组当即再次退还,转身又投入到新的急救任务中。

    江旺祥介绍,中心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深入推进“四全”监督,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深入推进创先争优、行风评议、医德医风建设等活动,在筑牢健康防线的同时,也树立了急救人员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接连收获群众的好评与点赞。中心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打造“一支部一品牌”,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急救优质服务120”模式,即为患者提供“1”流的急救服务,实现快速响应、规范救治率“2”个100%,达到零纠纷零事故的两个“0”目标,切实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急救工作日常。在创先争优热潮中,武汉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综合满意率达到99.89%,“120生命热线”服务团队先后被评为全国和省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文/徐步安 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