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小区公共空间的桌椅都是我们居民自己捐的。一位居民捐了一套桌椅,另一位居民看到了觉得不错,就会接着捐。现在,老人活动区里添置了桌椅、遮阳伞等各类便民设施。”姚沉雁说。
徐占国补充道:“还有我们的小区游乐场,志愿者杨剑华带头捐款捐物后,大家也一起跟着出钱出力,将地面硬化后铺上了塑胶,给孩子们配备了摇摇椅、跷跷板,把爱心传递了下去。”
如今,志愿者队伍在不断壮大,成立了以徐凤超为代表的“幸福伙伴”志愿服务队。在他的带领下,更多居民加入“众筹式”捐款捐物的行列中,从家电设备到绿化植被、从休闲设施到日常用品,累计捐赠价值超过20万元。
■ “遇到事了,我们就去议事厅”
社区问题变成居民议题
“以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现在有了议事平台,我们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李文文说,看着小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真的很有成就感。
帅霞介绍,为更好地倾听民声、汇聚民智,水生科技苑小区搭建了“东湖云”居民议事平台,创新性地采用“圆桌议事谈、入户走访谈、楼栋单元谈、开放空间谈、线上平台谈”五种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小区事务的决策与管理。
“遇到事了,我们就去议事厅。F栋、G栋的下水管改造,D栋的外墙维修事宜都是在这里议的。”徐占国说,“最近我们就去了三四次,一直在讨论更换电梯的细节。”
截至目前,小区已召开议事会28场,协商确定了小区绿化升级、游乐场改造等多个项目,真正从“问题旁观者”转变为“意见提出者”“纠纷解决者”“项目推进者”,实现大事同商、难事同解。
据了解,2024年,武昌区共同缔造试点扩面工作启动后,迅速将水生科技苑小区纳入计划,街道社区成立工作组,联合志愿者全覆盖入户列出了十大类75小项问题清单。
社区将“问题”变成“议题”交给居民,发掘出一批社区能人:居民王子夫为小区整体规划自费出了3000元的图纸;园林绿化领域有杨剑华、侯俊平、姚沉雁等人;建筑施工领域有徐占国、徐凤超、王辉等人。通过“社区能人赋能计划”,他们都已成为小区治理的核心力量。
“我们形成了‘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共同缔造模式,切实解决了群众面临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帅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