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弹乐·

陈锐为什么这样“火”

长江日报 2024年08月27日

    梅明蕾 媒体人,爱乐者,读写驳杂。

    □ 梅明蕾

    今年8月,英国皇家爱乐乐团自2017年后再次开始中国巡演,8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后,终于17日来到武汉琴台音乐厅,为炎夏中殷殷期待的武汉乐迷送来一阵清风。

    7年前我就在琴台音乐厅聆赏过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的演出,印象不错。这回初次领略瓦西里·佩特连科的指挥,无论是与小提琴家陈锐合作科恩戈尔德的协奏曲,还是演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均感其在忠实原作的前提下,挥棒指点间不无自己的理解或想法。

    当然,这次乐团琴台之行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小提琴家陈锐的大火出圈。演出当天下午他与乐迷的见面会引来众多粉丝追捧,入场后人们排着长队购其签名音碟,演出刚结束场外又摆起长龙,等待散场后陈锐签售自己的专辑。更不用说陈锐演奏时的现场反应,其火爆令我油然生出人在流行演唱会现场的错觉。而网上所见,陈锐所到城市,场场如此。

    说起来,武汉乐迷也是见过世面的。仅论弦乐,就有世界著名的法国卡普松兄弟(小提琴家和大提琴家)、小提琴大师马克西姆·文格洛夫、独树一帜的小提琴怪才罗曼·金等人先后莅临琴台;同样享有世界声誉的华人大提琴家王健和小提琴家宁峰,几乎算是琴台的常客。他们备受乐迷追捧,但谁也未享受过陈锐式的待遇。是何奥妙,堪可琢磨。

    上次在琴台听陈锐演奏还在5年前,艾森巴赫大师率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与其合作了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这一首在公认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另有贝多芬、勃拉姆斯和老柴各一首)中技术难度相对更小,对陈锐这种级别的演奏家应属轻车熟路。硬要说难,或难在“无懈可击”,比如音准,人不是机器,每个弦乐演奏家都会有失手的时刻,错失只要控制在极小概率内即算完美。那次我有心全过程极尽苛刻挑剔他的音准,直到一曲终了,竟未发现一个音符稍有偏差,惊叹陈锐真正做到了极致。

    乍听陈锐,个人感觉,除开音准,其演奏自带一股子“青春气”,激情四溢、色彩绚烂、心无纠结、一往无前,这气质正好演奏门德尔松,却不太适合贝多芬、勃拉姆斯和老柴,似乎与老巴赫的品位也有所隔。此乃中性描述,无涉褒贬。

    再说8月17日陈锐演奏科恩戈尔德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科氏乃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其作品总体为后浪漫风格,他为好莱坞写过大量电影配乐,气势宏大、旋律畅美、配器多彩,对后人影响深远。协奏曲中,科氏引用了大量自己的电影音乐素材,表达的情绪也层次丰富,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

    陈锐一上手即进入角色,平稳厚实的走弓,宽幅高频的揉弦,极富歌唱的吟咏,立马就将人带入作品所营造的特定情境;三个乐章情感跨度大,配以陈锐的倾情投入,曲未终时都可料到演出大获成功。紧接着两次返场,演奏家原创的《小夜曲》和伊萨依的无伴奏奏鸣曲,歌唱与炫技并举,连同台上台下的融洽互动,音乐厅内再次高潮迭起。

    陈锐当然是一流演奏家,起码有多项重量级获奖和世界成功巡演为证。而现场和网上更已显示,陈锐“火”成这样还另有缘由:面目俊朗、网红达人、媒体之友、“技艺与流量兼而有之”。有媒体报道,这位澳籍华裔青年还是游戏迷和科技创业者,正所谓“一个不想成为游戏迷的网红创业者不是一个优秀小提琴家”。

    时代造人。古典音乐从业者陈锐成为时代宠儿,在我看来是一件大好事。经典传承,少不了有效传播。起码对于传播经典、讨喜乐迷、拓展这一相对小众的文化疆域而言,陈锐功莫大焉,更希望有如此真材实料的网红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