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集·

所为难得是情愿

长江日报 2024年08月27日

    本文摘编自刘庆邦著《花灯调》后记。

    □ 刘庆邦

    写作是手艺活儿,更是心意活儿,文思如涓涓泉水从心底流出,对自己的心意不可有半点违背。倘若逼着自己硬写,其真诚度、含金量和质量都会大打折扣。我们每写一篇东西,写什么,不写什么,事前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自主选择过程。

    长篇小说《花灯调》,我从夏写到秋,从秋写到冬,又从冬天差不多写到来年的立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在写,一天都没停。我常常写得泪眼模糊,看不清稿纸上的字迹,不得不抽出一张面巾纸,搌一搌眼泪,才能继续写下去。将近三十万字的写作过程,可以说是不断感动自己的过程。

    我每年都回老家,对老家的变化看在眼里,动在心上,是想写一部记录新农村现状的长篇小说。2020年5月,《中国作家》杂志社组织全国各地的十几位作家,到刚刚实现整体脱贫的革命老区遵义采访。在短短三四天时间里,作家们马不停蹄,连续走访了不少地方,其中包括一个从深度贫困村脱贫的山村。去山村的路上,中巴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拐来拐去,驻村第一书记不失时机,在车上就开始给我们讲当地的扶贫故事。她是一位女书记,她所讲的为争取扶贫项目多次奔走的经历,让我深受感动,留下了难忘印象。我心里一动,好,众里寻他千百度,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的她,不正是我要寻找的驻村第一书记的优秀代表人物嘛!

    我们只在那个山村走访了半天,所得到的素材与一部长篇小说的容量相差甚远,我必须再次到那个山村,定点深入生活一段时间。于是,在两年之后的2022年春天,我独自一人重返那个山村,一住就是十多天。在山村期间,驻村第一书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差不多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跟我聊一会儿。除了在她的办公室里聊,她还冒着连绵的细雨,带我在山里行走。我们边走边聊,走到哪里都有聊不完的话题。常常是,聊到动情处,她满眼都是泪水,我的眼泪也模糊了双眼。深入生活的结果,我有了这部长篇小说。

    我为这部小说初定的题目是《泪为谁流》。小说中的人物为她的事业付出了太多的感情,我在写这部小说时也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之所以最终把小说的题目改为《花灯调》,是我想来想去,觉得这个题目更有色彩、更诗意、更美、更含蓄,文学性也更强一些。还有,书中多次写到当地广泛流传的花灯调,一到过年过节,或有什么庆祝活动,村民就会唱起花灯调,通过对比,歌唱山村的巨大变化。花灯调是民间小调,有地方特色,更能表达民众的心声。

    从刚记事的时候,我就在为这部书做准备。当然,当初的准备不是文字、语言、艺术和技巧上的,而是饥饿的准备、生活的准备、人生的准备、生命的准备。我准备了大半辈子,酝酿了几十年,终于把这本书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