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璐芳和孩子们交流建筑之美。
校长名片:戴璐芳,江汉区红领巾精武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六月的夜晚,江汉区红领巾精武学校的操场上,一顶顶帐篷里亮起了灯,一串串泡泡漫天飞舞,孩子们在草地上围坐歌唱,姿态蹁跹……这个瞬间,来自于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的“星星的夜”帐篷体验营活动,发生在这里的动人场景,被我称之为“生活的碎片”,它们像百宝箱里的珍珠,串起了一个个校园场景,让人感到教育是如此美好。
童年,埋伏着人生最重要的线索。童年看见了什么,就会追寻什么。看见了“美”,就会用一生去追寻美。用美学的态度和精神,来塑造一个具有“美学”特质的学校,不仅是我创办红领巾精武学校的初心,更是我想带孩子们追寻的一场美的旅程。
□ 江汉区红领巾精武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戴璐芳
■ “不像学校”的学校
清晨,当一个个孩子走进校园,他们不仅是来学习的,还是来生活的。追寻教育之美,首先要搭建一个适合孩子们成长的校园“生活系统”,我们将这个系统定义为“稚鸟学园”。
行走在“稚鸟学园”,你会看到很多生命的过往:操场上的八音盒子,是建校时遗弃的集装箱;凝晖堂里的摆设,是劳动节留下的物料;走廊里的彩虹罐子,是首届稚鸟的涂鸦之作;楼梯转角的装置屏风,是稚鸟们参加区艺术节的参展作品……这些时光物件,每一处,都传达着生命的脉动与成长的气息。而“稚鸟学园”的气质,也在一次又一次生长中,不断蜕变,不断塑造,成为可生长的校史纪念馆。
在学校推出“你最喜欢的学园景观”评选活动,利用架空层改造的“神话盒子”得票第一。孩子们的选择印证了我的猜测——孩子们喜欢“不像学校”的空间。
在进行校园文化空间的设计时,我们特别注重打造一种“离开”的感觉:站在“神话盒子”的牌楼前,孩子们一下就跌进了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的事故现场;奇幻壮阔的巨大壁画,让上古神话里的人物,立即飞入眼前;坐在“不停斋”里读《三味书屋》,江南水乡的朦胧烟雨,如风般徐徐而来;在“蜘蛛侠部落”里敲键盘,小稚鸟们立马就获得了“超能力”。一系列散发着“离开”特质的文创设计,将校园空间,延伸到“校园之外”“现实之外”甚至“地球之外”,至此,文明的璀璨星空,一览无余。
在这些“不像学校”的育人空间里,我看见了孩子的“离开”,这是一种奇妙的时空切换,孩子们需要用这样的“离开”,来实现学习的“暂停”,获得情绪的释放、注意力的恢复,为下一次探索积蓄能量。
■ 心灵的美态生长
人们都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什么是灵魂的唤醒呢?我认为,是把沉睡的美德和天真唤醒,使情感肆意绽放,使智慧油然而生,而这个过程,我将它称为“心灵的美态生长”。
教学楼旁的玉兰树下,跌落了一枚鸟蛋,如何处理这枚蛋?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建议吃掉,有的建议送给社区里的爱鸟人士,但我决定将此事扩大为“校园事件”,告知师生和家长,征求大家的意见。
之后,根据收集上来的意见,我们指导课程部门把鸟蛋作为引子,开发一个PBL项目式课程,课程被命名为“一枚鸟蛋的使命”。全校共有100多名孩子报名参加了这次学习。按照各自的研究兴趣,孩子们被分成若干个组,每一组研究鸟蛋的一个“使命”,自行开展观察和讨论,时限一周。
研究结束后,全校举行课程分享会,各组组长陆续上台汇报小组的研究方案。生物组的孩子利用鸡蛋开展了人工孵化实验;哲学组上演了一场主题为“先有鸟还是先有蛋”的辩论;戏剧组创作了爱鸟护鸟为主题的表演剧;木工组用木板制作了十几个鸟窝,并安装到了学园内的大树上等等。还有“鸟蛋之科技破壳”“鸟蛋的AI表情”“不平凡的鸟蛋”“从建筑的角度看鸟蛋”等多样的研究内容,涉及了科技、智能、审美等多个学习领域,在校园中引发广泛热议。
一枚鸟蛋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事物的积极性,产生了一系列探索与学习,形成了一个自主研究学习闭环。
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在课程之外,这个教育事件还延伸出了公共价值,影响到社区的居民。
那一年的儿童节,学校收到了一位热心家长送来的十枚鸟蛋,备注是“给稚鸟学园的节日礼物”。这10枚鸟蛋被放在了保温箱里面进行孵化。破壳那天,老师一早带着孩子们到达现场,看鸟蛋在保温箱里的孵化过程,亲耳听见了鸟蛋破壳前,小鸟在蛋壳里边唧唧唧的叫声。
10只小鸟诞生后,十位幸运的同学得到了领养它们的机会,他们在小鸟的爪子上做标记,成为它们的“监护人”。小鸟满月那天,太阳运动场上演了鸟宝宝的放飞仪式。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着鸟儿,瞪大了眼睛看着它扑腾翅膀,有的鸟一举成功,有的波折重重,场面十分动人。
我想,这次生命从孕育到成长,孩子们参与的绝非一场游戏,而是一次生命的启迪。而心灵的美态生长,考验的不仅是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格局眼界,更是校长的价值倾向和精神高度,有怎样的教育者,就会诞生怎样的校园故事和心灵事件,就会塑造怎样的童年生活。
■ 葡萄架下的“舍得”与“出让”
“稚鸟学园”的种植园里,搭着一片葡萄架。每到夏天,收获的场面十分热闹,竹竿、木梯、剪刀、提篮……工具一应俱全。孩子们欢欣雀跃,彼此分工,共同享受一场丰收的喜悦。
葡萄被小心翼翼装进袋子里,有人提着、有人托着,护得严严实实,每个参与的同学都能得到三枚葡萄……一个小男孩跑到我身边说:“我能不要我的葡萄吗?”声音很焦急。“为什么呢?”我问。男孩说:“我们把葡萄拿走了,小鸟就没吃的了。”
所有人都听见了男孩的话。静默之后,人群又炸开了锅。“是啊是啊,小鸟就没吃的了,多可怜啊!”“我们把葡萄拿走了,树妈妈该多伤心啊!”“我想把葡萄留在树上,没有葡萄的葡萄树光秃秃的,不美!”
孩子们的潜意识里,已经触摸到了一种令人欣喜的伦理观:比如葡萄只属于人类吗?葡萄一定要吃掉吗?比如“舍得”与“出让”,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出让,而且是物种之间的出让,这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哲学。
儿童对生命的理解,对美的敏感,对万物的怜惜,呈现在一片葡萄树的摘取过程中。透过儿童的审美,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纯洁的心灵,健康的人格怦然勃发……
我以为好的教育,不仅使人拥有自然生命、物质生命,还拥有文化生命、精神生命。用美学经纬织就“稚鸟学园”,探索和发展人的审美,使每一位稚鸟,都有能力向美而生,是我坚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