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劳模示范效应 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

长江日报 2025年03月27日

    “王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个以洪山区交通大队民警、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军命名的交通管理团队。这位53岁的资深交通组织专家,将工匠精神充分注入到每一套交通组织调整的细微变化里,将创新思维应用在每一个路段的道路改造方案中。

    王军是洪山交通大队警务技术二级主任,持有警务技术正高级和执勤执法高级执法资格证。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管段民警、武汉市“交警之星”称号,荣获个人三等功两次,多次被评为市公安局年度先进个人。

    他曾在湖北省公安厅警务技术交通专项评定中被评为全省最高分,也曾获得全市交管战线秩序管理岗位比武第一名;他主导的创新项目“破解大城市医圈周边交通拥堵新战法”在全市微警创大赛中获得专家评审第一名,成果应用到武珞路医圈效果显著,通行效率提高20%。

    2022年王军获评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被授予武汉市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称号,并取得交通管理方面国家专利3项。“王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交通管理专业技术团队,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团队发挥技精、业勤、面广的优势,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在分析研判、交通组织、科技创新、实战运用等方面聚力聚智,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王军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交通管理经验、执法技巧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成员,建立“师徒结对”帮扶机制,有效提高了年轻成员的工作效率和应对复杂交通状况的能力。

    工作室核心骨干包文昊主动顺应新时代交通管理大趋势,入选湖北省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库、省公安厅武汉市交管战线“我为群众办实事”宣讲团成员,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城市道路规划中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取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

    工作室成员余进明,原系军转干部,在工作室学习积累中成长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交通管理专业型人才,在全区交通管理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员李青刻苦钻研交通管理信息化,强力推进辖区交管工作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转型,有效提高了辖区交通管理科技水平。

    工作室成员不惧困难,通力配合,锐意进取,不断拿出新思路,创新新战法,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实践、拼搏”工作氛围,切实解决了一批交通拥堵“顽疾”,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的表扬及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王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断学习、开拓进取,努力将交通管理向数字化、科技化、集约化、规范化靠拢,逐渐成为了一支以“学习、工作、改进、创新”为一体,具有娴熟岗位技能和过硬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技术团队。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王军说,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精益求精、追求极致。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任劳任怨的劳模精神,以“绣花功夫”守护辖区道路的平安有序,秉持“工匠精神”提升每个路口的通行效率,让居民群众切实感受到道路通行安全、畅通、有序。

    本版图文:魏娜 罗唯舟 赵曦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