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廉政话剧《钱瑛》剧照。
□ 魏林
著名剧作家赵瑞泰编剧,王佳纳导演,湖北省演艺集团出品,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廉政话剧《钱瑛》一经上演,便产生热烈反响。贪污腐败老百姓痛恨,惩治贪污腐败老百姓痛快。党员干部看了深受洗礼,普通群众看了痛快淋漓。
话剧《钱瑛》写的是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故事,讲述了钱瑛从一封来信顺藤摸瓜,调查官僚主义腐败大案,最终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1957年春节期间,新中国首任监察部部长钱瑛收到一封来信,是革命战争年代老战友刘平实寄来的。钱瑛带着喜妹来到刘平实工作生活的羊角村看望老战友了解情况。当地“饿肚子”“逃荒”的现实遭遇让钱瑛痛心疾首,她决心一查到底。昔日战友丁小江已是省委副书记,他为了所谓“政绩”,维护“大好形势”,一面对当地“饿肚子”的情况隐瞒不报,打压群众;一面指使克扣中央下拨的救济粮,导致饥荒加重,农民大量逃荒,给党的事业和形象带来严重损害。钱瑛查清事实后,不徇私情、秉公办案,坚决严肃查处丁小江的违法违纪行为,挽救了人民生命,为党和国家挽回了损失。
钱瑛同志被誉为“女包公”,在革命年代她初心如磐,信念坚定,经过革命烈火锤炼,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仍然把党的宗旨牢记在心,把人民挂在心上,始终不忘使命,高擎信仰火炬,风雨无阻,一路前行。她的老战友丁小江不一样,曾经他也是出生入死,在敌人的枪口下,跟着党从上海总工会到洪湖赤卫队,到后面的解放战争,是“提着脑袋干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年代,丁小江变了。当钱瑛当面斥责丁小江,“现在你看不见人民疾苦,你听不到人民的呼声,你的心里没有人民啊!你根本就不像一个共产党员了!”丁小江歇斯底里为自己辩护:“难道我曾经为人民拼的命、流的血就不算了吗?难道你想让像我这样的革命功臣寒心吗?你就不怕得罪他们吗?”丁小江的蜕变令人惋惜,令人深思。为什么一位连死都不怕的革命英雄在和平建设年代却堕落了?一个人信仰动摇了,精神就会“缺钙”,“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钱瑛还是从前的钱瑛,丁小江已不是从前的丁小江了。
一个人的成长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有的人在考验中成长,有的人在考验中投降。人在面对考验尤其是生死考验时,最重要的精神砥柱还是信仰,信仰的旗帜倒了,人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就经受不住风浪,在微风细雨中也许还能挺住,当狂风暴雨来临时恐怕就难以招架了,到最后只能自觉不自觉地投降。
钱瑛身上的信仰之光,照亮了她的形象,也让丧失理想信念的人黯然失色。在剧中之所以能清晰感受到信仰之光,不仅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表达、行动选择,还与本剧的艺术手法息息相关。剧中“对比”手法的大量运用,是本剧非常显著的特点之一。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深对比,这种手法看似寻常,但因突出对比的戏剧性效果,使得本剧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自然而然融为一体。戏剧性对比的运用,使人物身上信仰的味道更浓烈,信仰的力量更强大,信仰的光芒更耀眼。
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时空对比,人物置身于不同的时空环境,相互交错激荡。他们的行动、选择,昭示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如钱瑛、丁小江等人物性格、情感在对比中变得更加清晰,形象更加饱满。钱瑛恰似一朵光芒四射的信仰之花热烈绽放舞台。时空对比还只是结构上的前后对照,要引起观众情感共鸣,还需更深入人心的对比,剧中巧妙地呈现了令人五味杂陈的情境对比:第二幕,刘平实和羊角村村民过年吃用野菜、糠、观音土拌成的“观音饼”,嚼不动,咽不下;第五幕,在庆功宴上领导们吃的红烧肉、大盘鸡、鱼,钱瑛将“观音饼”带到庆功宴上,强迫干部们当场吃下,两种戏剧性效果的情境对比。人物的思想、情感、动作在特殊情境中的比较,往往不言自明,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能让人感受到深刻的意涵,带来心灵的震颤。钱瑛和丁小江曾经是战友、是同志,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而此时此刻丁小江被群众举报,有重大失职,钱瑛要调查丁小江,两人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人物情感发生激烈碰撞,钱瑛表现的“突然爆发”“严厉”“正气凛然”,而丁小江则是“怒吼”“发了疯似的”“强词夺理”,直到第六幕,在层层铺垫的对比中,将矛盾推向爆发的顶点,精彩的表演扣人心弦,情感的宣泄酣畅淋漓,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体验。不仅如此,剧中还突出了是与非、公与私、崇高与丑陋等对比关系,经过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人物身上最为宝贵的品质——信仰,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人物形象有了强大的内核:有信仰的人,可以经风历雨毫不动摇,没有信仰或信仰不牢的人,就会抵挡不住诱惑,被自己的欲望吞噬还浑然不觉。剧中钱瑛、丁小江这两个形象,对比最为鲜明,反差也极为强烈。刘平实、杨虎兆身上也都可以看见信仰在他们心里的分量或变化。
在故事情节进展中,处处相互比照,从现实出发又回溯历史现场,还原人物在革命岁月中的光辉场面,两者交织在一起,在丰富情节基础上保持集中,在集中基础上丰富情节,全剧波澜起伏,情感荡气回肠。这种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不仅让故事容量更丰富,人物形象也更饱满,整部戏紧紧抓住观众心理预期,引导观众跟随故事情节抵达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揭示出了主要人物身上的光辉品质——信仰之光。
话剧《钱瑛》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与革命历史相关,传承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观照现实生活,关乎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因为人需要有信仰地活着。
(作者系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