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不掩质,返璞方归真

长江日报 2025年04月18日

    □ 武汉市东湖中学高三(11)班 余文雅

    在时代不断发展、物质条件不断充盈的当下,精致生活成为了许多人竞相追逐的风尚。人们热衷于购买昂贵的商品,出入高端的场所,试图凭此勾勒出精致的轮廓。但这种靠价格凸显的“精致”是否等同于高质量的生活呢?我认为,真正的高质从不在于浮华的物质,而在于丰盈的灵魂。

    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网红打卡”“滤镜社交”现象普遍,人们正将精致生活与高质量生活划上等号。巴黎时装周的秀场霓虹,米其林三星餐厅的鎏金餐具,五星级酒店的云端水池,这些精心包装的生活符号如同金色鸟笼,困住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当物欲的喧嚣遮蔽双眼,我们不妨回望人类文明的晨曦,那里闪耀着另一种答案。当我们凝视古希腊哲人在橄榄树下漫步的身影,遥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便会发现生命的质量来源于丰盈灵魂的重量。

    高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的精致。“饭疏食、饮水,回也不改其乐也”颜回疏食饮水,却以追求理想为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身居陋室,却以高雅志趣、高尚品德,让生活充满诗意;“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杨绛先生经历风雨动荡,仍能于书籍中寻得宁静。他们的生活,简单朴素,却因为富足的精神而精致非凡。于喧嚣尘世中寻得一片心灵净土,过着高质量人生。由此见得,生命的质量来源于精神世界的纵深。

    站在物质丰裕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们需重新校准生活的天平。当科技巨头在硅谷建立智能豪宅时,冰岛渔民正在极光下修补渔网;当都市青年追逐网红咖啡馆时,云南茶农正在苦茶树上采摘春天;当有的人把生活定格在朋友圈九宫格的精致时,也有人生活在自然的清风中。高质量生活从来不是标准化产品,而是每个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韵律。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悟出的真谛:高质量生活的本质,在于保持精神的清澈和丰沛。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高质量生活,是在平凡中找寻美好,是于细微处创造精致。生命并非只有波澜壮阔才值得铭记,那些藏在日常角落里的小确幸,同样能编织出高质量生活的美好图景。

    当静下心体验生活的那一刻,会有清风起,半轮月,将美好穿过西窗,向你泼撒:

    浮华不掩质,返璞方归真。

    指导老师熊文点评:文章围绕“精致生活≠高质量生活”的辩题展开,直击消费主义浪潮下的社会痛点,提出“精神丰盈才是高质量生活内核”的观点,立意深刻且具有现实批判性。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遵循“现象批判—本质阐释—现实呼应—诗意升华”的论证链条,层层递进,首尾圆融。结尾以“浮华不掩质,返璞方归真”收束,呼应标题,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