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水塘改成垂钓场引客进村

新洲胡田村村民家门口把钱赚了
长江日报 2025年05月09日

    “家里的土鸡卖了两只,在农家乐干了几天洗菜切菜的活儿也有点收入。”5月6日,新洲区胡田村,72岁的脱贫户成冬香开心地盘点着“五一”假期赚的外快。“五一”前,村里的“青警垂钓场”建成开放,吸引来的客流带动了村里土鸡、土菜的销售,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村里更是迎来了客流高峰,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

    ■ 闲置20年水塘变废为宝

    宽阔平整的停车区,14个钓位沿岸排开,不远处一座新改建的农家乐方便钓友们就餐……“青警垂钓场”是青山区公安分局驻胡田村工作队打造的村集体增收项目。

    垂钓场的“本体”是村里面积约15亩的闲置水塘,属于村集体所有,却无人运营,仅起到天然蓄水灌溉塘的功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张群胜介绍,他来到村里后,发现胡田村缺少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难以持续稳定增加。经过调研,工作队决定把这个水塘利用起来,从单一的灌溉功能,改造为兼具蓄水、灌溉、养殖、垂钓、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垂钓场。

    项目得到了村民们的一直支持。驻村工作队用青山区公安分局帮扶资金,对水塘进行了两期改造。“改造中遇到不少困难,仅在挖掘污泥提高池塘深度上,就花了大力气。”张群胜介绍,由于该水塘经由活水长年穿流,导致塘底泥沙淤积,“最后船挖机清理了近20天才完成,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在保证水塘最大水深达到2米,并对水闸改造完成后,村里向水塘中分多次投放了适宜垂钓的鱼类,同时新造了14个钓鱼位。“现在水塘中有大白刁、黄颡鱼、鲫鱼、青鱼等鱼类,垂钓场旁的农家乐可同时接待30位客人,与垂钓场一起交由胡田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确保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双增收。”张群胜说。

    ■ 蔬菜基地做强餐饮“土”特色

    “人到胡田,身心休闲。口说不算,来了再看!”“五一”期间,带着亲友到“青警垂钓场”体验的市民张先生笑言,偶然在网上看到张群胜的短视频,被其“好口才”吸引而来,“这个宣传语念起来很顺溜,一下子就记住了!”

    视频中,张群胜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简要介绍了“青警垂钓场”,并公布了诚意十足的收费标准:基础收费10元/人,黄颡鱼、大白刁15元/斤,其他鱼类12元/斤,“我们新开业,主打一个平价”。

    垂钓当天,张先生一行消费了2100元,其中垂钓1100元,吃饭以及购买土鸡、土菜消费也近1000元。张群胜表示:“垂钓场就是引流平台,作为龙头带动村民销售土特产,给村民带来收益,带动整村发展。”

    “从没想过自家养的鸡会这么好卖。”成冬香说,以前村里没什么人来,家里养了20多只鸡,就是家里人自己吃,现在居然能以120元一只的价格卖出去,“很惊喜”。61岁的村民罗康胜也深有同感,他家养的“土腾鸡”被客人看中,以150元一只的价格卖出去两只,“我们养的家禽现在都有了销路,这个鱼塘搞得好”。

    “胡田村农家乐的食材,以农户自养土鸡、土鸭、土鹅、土猪,以及周边水系中的土甲鱼、财鱼等为主,还有现摘现炒的蔬菜,客人还可以自行去村里的蔬菜基地采摘新鲜蔬菜,以此最大限度拓宽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渠道。”张群胜介绍,为了打造村里的可持续性增收项目,工作队还流转土地建成“强村富民蔬菜基地”,一期改造6.5亩,主打原生态蔬菜种植,后期蔬菜基地将逐渐扩大到20亩以上。

    “既然是主打原生态,那就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为此,驻村工作队专门购买用来改造土质的发酵鸡粪改良土质,让农田在视觉上“像被覆盖了一层黑土”。“今后,蔬菜基地的菜苗将逐步由本村村民培育,菜肥则由本村桃源黑猪场提供猪粪,废菜叶处理后作猪食,实现生态化循环种植。”张群胜表示,蔬菜基地同样由胡田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运营,优先使用监测户、脱贫户、低保户、特困户家庭以及本村其他村民用工,家门口就业“最大化实现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