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附小学生都会在智慧农场查看蔬菜生长。
语文课上,孩子们的发言会化作数据曲线;操场上,跳绳的汗水中藏着定制化运动方案;就连一幅电子脸谱也能在指尖“活”出万千姿态……这所小学的学生们,每天在不同的课堂上都能感受到这样数字化的场景。当大数据、AI大模型与教育深度融合,坐落在桂子山下的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用数字科技重新定义五育并举,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更多元、更精彩。
■ “智慧眼睛”:让教与学有迹可循
“老师,我知道这句古诗的意思!”五年级(3)班的小林高高举起了手。此刻,教室顶部的智能教学实时监测系统正悄悄记录:这是他本节课第3次主动发言,回答用时27秒,声音响度达85分贝。当老师讲解《春晓》时,系统同步分析:关于“拟人手法”的知识点停留了12分钟,全班有15双眼睛专注时长超过8分钟。
下课后,这份包含46名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教学节奏的分析报告即刻生成。红色标注的“建议增加情景模拟”提示,让教师在备课时就胸有成竹。而到了晚上,学生小萱在家写作业卡壳时,点击APP里的“数学张老师”数字分身,这个复刻真人教师风格的AI不仅为她详细讲解错题,还推送了3道同类型变式练习——这一切,都源于系统对她过往287道错题的精准分析。
■ “运动管家”:让健康生长看得见
“叮!您的篮球已借出。”六年级的小宇刷脸从学校智能器材柜中取出篮球,柜子自动记录下借出时间与使用时长。在智能跳绳区,他的每一次跳跃都被AI装置捕捉:频率每分钟132次,腾空高度5厘米,共消耗卡路里12.3千卡。这些数据同步到附小的智慧平台,生成的不只是运动报告,还有根据体质指数定制的“篮球三步上篮特训计划”。
家长周女士通过“家校智联”平台,能看到孩子连续30天的运动轨迹:跳绳总时长增加20%,耐力等级从B级升至A级。更惊喜的是,系统还推送了营养师数字分身搭配的运动餐谱——西蓝花虾仁炒饭,正好解决了她每天的“配餐烦恼”。
■ “灵感捕手”:让审美教育会呼吸
美术教室里,五年级的孩子们正围着平板欢呼。原来,他们开发的“变脸大师”小程序成功运行——对着镜头做个鬼脸,AI就能识别面部特征,自动生成动态京剧脸谱,夸张的眉眼还会随着表情变化眨动。而三年级的朵朵则将手绘脸谱玩出了新花样:轻点画作旁的虚拟按钮,她用AI作曲软件制作的楚剧电子乐便流淌而出,传统纹样在音乐中仿佛获得了新生命。
这背后是附小的智能美育系统在发挥作用。它不仅记录每个孩子的艺术创作数据,还化身“灵感捕手”:根据朵朵最近3幅作品的色彩偏好,推送敦煌壁画数字展链接;发现她对动态艺术感兴趣,便邀请她参与AI动画制作工作坊。数字人老师“艾珂珂”更会实时点评:“你的脸谱配色对比强烈,如果能加入AR动态元素会更生动!”
■ “创新引擎”:让劳动教育有未来
劳动课上,四年级学生化身“无人机飞手”在虚拟农场执行播种任务;六年级的“小工程师”们则对着机械臂编写程序,完成精密零件组装。这些场景不是游戏,而是真实的劳动实践。当学生们组队设计的“校园智能垃圾分类机器人”获得全国金奖时,指导老师展示了背后的成长数据:项目筹备期讨论时长累计12小时,算法调试修改23次,团队协作效率提升40%。
附小的劳动教育早已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AI大模型辅助编程教学,数字孪生技术搭建虚拟劳动场景,学生的每次实践操作都会生成包含创新指数、问题解决能力的素养报告。这些数据,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的劳动精神。
■ “成长博物馆”:让每个足迹被珍藏
“妈妈快看!我的阳光币突破1000分了!”二年级的轩轩指着手机屏幕欢呼。在附小,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会转化为可视化的“阳光币”:课堂积极发言+5分,志愿服务+20分,艺术作品被展出+30分。学期末,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成长手册里,不仅有成绩曲线、获奖证书,还有课堂发言影像、劳动实践Vlog。
通过“智校联盟”平台,附小与27所学校建立云端共同体。学生们在虚拟实验室里共同研究长江生态,与千里之外的伙伴组队参加无人机编程挑战赛。160位教师数字分身穿梭于不同学校的云端课堂,让优质教育资源像江水一样奔涌不息。
从晨光熹微到夜幕降临,数字科技正在重塑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每个角落。它不再是冰冷的代码与设备,而是化作有温度的成长伙伴:记录每一次思维的闪光,回应每一个求知的眼神,托举每一份创新的勇气。在这片数字沃土上,德智体美劳的种子正汲取科技养分,绽放出属于未来的绚丽花朵。
(魏杰 廖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