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师名片:陈莹,青山区第一幼儿园现代园副园长,湖北省幼师国培“影子园长”“影子教师”培训项目先进个人,武汉市百优班主任,青山区学科带头人。
————————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幼儿成长的“活教材”,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教育契机。我们以《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为指引,将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项准备自然融入幼儿每日生活,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理念,通过场景化体验、游戏化实践与项目化探究,构建自然渗透、循序渐进的衔接体系,助力幼儿实现从游戏化学习到结构化学习的平稳过渡。
■ 身心准备
在活动节律中激活积极入学心态
幼儿园大班开展“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每天的“早安信箱”是大班幼儿的专属签到方式,大家将绘制的“小学的N个猜想”投入信箱,晨间谈话时随机抽取分享,教师借此引出“幼儿园与小学有什么不同”“课间十分钟能干什么”等话题。引导幼儿用积木搭建“心中的小学”,在自由表达中缓解入学焦虑; 设立“小学体验角”,自主活动时可体验小学课桌摆放、文具整理等;幼儿自主开展“小老师上课”游戏,在角色扮演中熟悉小学规则。
户外活动时充分利用运动场地、器械和游戏材料开展综合性体能活动,增设“障碍跑”“跳绳挑战”等比赛游戏,不仅锻炼大肌肉动作及身体协调能力,还让幼儿在竞赛中感受规则与合作的乐趣。午间的“手指工坊”聚焦精细动作,比如:小班幼儿用黏土搓“面条”;中班用剪刀剪出各种图形;大班幼儿在沙盒里临摹姓名,为书写积累手部力量及经验。
午餐后15分钟的“心情盲盒”时间,幼儿可选择用彩笔在纸上涂鸦情绪符号,或通过有不同表情的“情绪骰子”讲述当日故事。曾有幼儿掷出“哭泣脸”,担心小学没有好朋友,教师顺势组织“交朋友小妙招”讨论,生成“跨班串串门”混龄活动,让幼儿在真实交往中建立安全感。
■ 生活准备
在流程细节中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进餐时段我们推出颇具创意的“小明星评选”,教师用沙漏计时,鼓励幼儿在25分钟内独立进餐并整理餐具。大班阶段,在“认识钟表”“体验一分钟”的基础上,开展“课间十分钟”任务卡、“上学不迟到”圆桌会议等活动。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更真实地感知时间,有效地帮助幼儿树立时间观念,养成有计划有效率做事的好习惯。
“班级小主人”岗位贯穿一日活动,“书包管理员”指导小班弟妹按数字标识摆放书包,“分餐小能手”摆放好餐盘和餐巾,“图书医生”为破损绘本贴胶带……在“整理小书包”比赛中,我们故意混入铅笔、橡皮、玩具车等物品,引发幼儿讨论“哪些是上学必需用品”。幼儿不仅学会分类收纳,更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小学生活需要自我管理”。
每周的“安全小课堂”从真实需求出发,针对户外活动中攀爬过高的问题,组织“安全高度我来量”实践活动(用绳子测量滑梯高度并对比身高);开展“防走失演练”,家长志愿者扮演“陌生叔叔”在园门口引诱幼儿,教师全程录像复盘,幼儿在讨论中总结出“不跟任何人离开幼儿园”“找保安叔叔帮忙”等实用策略。
■ 社会准备
在交往与任务中拓展多维交往深度
每周的“大带小时光”是孩子们的最爱,大班哥哥姐姐带领小班弟妹开展“幼儿园寻宝”,用简单地图寻找指定地点,比如“找到种有向日葵的花坛”,让孩子们在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协商路线。在“角色互换日”,大班幼儿扮“老师”组织教学,小班幼儿扮“学生”提问,一场关于“如何维持课堂秩序”的讨论,让大班孩子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
“快递小纵队”游戏源自幼儿对园所快递柜的好奇。教师创设“给各班送材料”任务:幼儿需认读班级标识、规划送货路线、登记签收记录。曾有小组因记错路线延误“交货”,于是自制“班级位置图”,在解决问题中发展空间认知与责任意识。运动会筹备期间,幼儿分组担任“裁判员”“记分员”“后勤员”,从制作奖牌到维持秩序,全程自主完成,收获了“我能为集体做事”的成就感。
■ 学习准备
在探究与创造中点燃主动探究引擎
早餐摆放餐具时,中班幼儿按“人数-1”的规则取餐勺,比如15人取14把勺子,在纠错中让孩子理解“相邻数”概念;自然角的“植物生长记录”则成为统计启蒙——幼儿用贴纸记录每日浇水次数,用柱状图对比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教师适时引入“最多”“最少”等数学语言。
“建筑工程师”游戏需要幼儿绘制设计图,小班用简单线条表示“大门”“窗户”,大班用数字标注楼层高度;“故事电报”活动中,幼儿用图画、符号记录听到的故事,这种非文字的表征方式,既保护了想象力,又为文字学习埋下伏笔。最有创意的是“名字变形记”——幼儿用积木拼名字、在沙池写名字、用光影投射名字,在多元体验中熟悉汉字结构。
“设计幼儿园毕业纪念册”项目贯穿大班下学期,幼儿分组担任“摄影师”“采访员”“设计师”。为了让小班弟妹看懂纪念册,他们发明了“图画标注法”;为了装订牢固,尝试了打孔穿绳、胶水粘贴等多种方法。这个持续一个月的项目,不仅培养了观察、合作、表征等综合能力,更让幼儿感受到学习是“有用的、好玩的”。
真正的幼小衔接,不是知识的提前灌输,而是在三年时光里,让幼儿在整理书包时学会有序,在混龄游戏中学会包容,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当我们把教育的目光从“专项活动”转向“日常点滴”,会发现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蕴含着成长的密码——一次准时入园的坚持、一场与同伴的合作、一回挑战困难的尝试,都是为未来埋下的种子。让我们继续以从容的姿态,守护这份“生活浸润式”的教育智慧,让每一个日常都成为幼儿飞向小学的温暖羽翼。
(记者覃柳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