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联合开展工业软件生态合作签约仪式。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 长江日报记者陈智
上周,第三届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在武汉开幕。会上,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联合开展工业软件生态合作签约,开启区域协同创新新篇章。
上个月,六城在武汉联合发起《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交通运输协同发展合作倡议》,提出共同构建中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
为了商议一件件大事,山西太原、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河南郑州、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六城频频抱团,接连在汉聚首。
■ 一个多月内,六城两度在汉聚首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武汉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年,武汉市软件产业规模达3521亿元,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国软件名城之首。相关数据显示,湖北软件业务收入已占据中部六省近50%。
六城继去年联合发出《推动中部地区软件新质生产力崛起倡议》后,今年协作模式再升级。
6月13日,第三届软件创新发展大会现场,六城共同签署工业软件中试验证合作协议,结合区域特色优势,围绕航天、船舶、汽车等高端特色场景,共探产业发展新路径。
在5月12日举行的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交通运输交流座谈会上,六城则是为了共同谋划构建中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齐聚一堂。
根据《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交通运输协同发展合作倡议》,六城拟统筹推进中部地区“三纵四横”高铁网建设,加速沿江、京九、呼南等干线铁路建设,实现武汉至太原4小时直达、武汉至南昌1.5小时直达、武汉至合肥1小时直达。
会上,各城对枢纽共建充满期盼。合肥市代表提出希望推动合肥港与武汉港、南昌港等联动,保障“新三样”、家电产业等物流需求;郑州市代表则表示,通过与花湖国际机场联动发展,有望打造覆盖中部地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
在国家“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指引下,中部地区已形成显著交通优势。数据显示,中部地区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占全国总里程的34.5%,公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民航机场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高等级内河航道里程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
作为倡议发起地,武汉正全面发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今年一季度,武汉中欧班列发运210列,天河机场国际及地区航线达20条,沿江高铁武汉段建设如火如荼,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9%,展现出新时代“九州通衢”的澎湃动能。
■ 挺起“脊梁”,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中部地区面积占全国1/10,人口占全国1/4。
2004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中部六省均进入全国GDP前20位,经济总量占全国1/5多。
去年,正好是党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周年。
去年3月,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在湖南长沙召开。
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二次就中部地区崛起这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召开座谈会。从江西南昌到湖南长沙,主题不变,名称由“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提升为“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内涵更丰富,布局更深远。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提出,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内部加强合作、整体联动,提升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这一次,关于“崛起”的表述前缀是“加快”。
同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两个月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战略……让中部“脊梁”挺起来的要求十分迫切。
2025年2月,随着《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获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2035总规”已经全部出炉。
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明确,“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要“发挥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以及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
国务院批复的中部六省省会城市“2035版”国土空间规划已明确定位——武汉被明确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郑州、太原被定位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沙为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南昌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中部地区如国之“脊梁”,只有腰板硬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面向“十五五”规划,六省省会城市能更好抱团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