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医医院:党建引领点燃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

守正创新 持续打造汉派中医药新名片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01日

    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二期住院综合楼。

    “岐黄号红色健康专列”驶进江夏区湖泗街道科农村。

    武汉市中医医院中医经典大赛决赛现场。

    医院用于冬病夏治敷贴的汉派黑膏药,沿袭自国家级非遗“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

    武汉市中医医院创新推选“杏林新锐”。

    武汉市中医医院连续承办多届武汉市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活动,图为医院太极拳队在开幕式表演。

    “采一掬本草入茶汤,酿天地芬芳。悬壶济世国粹扬,荆楚有岐黄……”悠悠歌声里,朝阳中的武汉三镇艾香氤氲。今年5月16日,武汉市中医医院发布中医药文化展示歌曲《杏林流芳》,深情回眸医院七十年奋斗历程,也传递出汉派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开放形象。

    建院七十载征程中,武汉市中医医院党委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筑牢发展根基。医院紧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主线,通过系统构建专科传承谱系和名医传承工作室,深入挖掘、凝练独具武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与技艺精髓,打造底蕴深厚的汉派中医药体系,并推出一系列汉派特色品牌,有力驱动临床专科建设水平与人才队伍质量的持续提升。同时,以鲜明的汉派中医药文化塑造医院特色文化内核,凝聚发展磅礴合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成果最终都转化为守护群众健康的更强保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前不久,武汉市中医医院捧回金灿灿的“武汉五一劳动奖状”。近年来,该院已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湖北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

    “高质量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中医医院的必答题。”武汉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郑承红说,医院将坚定不移地锚定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航向,以“国之大者”的胸怀和“枝叶关情”的温度,将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进一步擦亮汉派特色品牌,让汉派中医药文化绽放时代新韵。

    ■ 创新学术思想传承,助力汉派精粹薪火相传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医学智慧和实践经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诊疗方法和宝贵的原创思维,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也广受关注和认可。多年来,武汉市中医医院围绕汉派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创新,不断抓重点、创特色、提水平,在中医药荆楚答卷上奋笔疾书。

    · 传承前辈智慧,凝练汉派中医药体系

    老中医薪火相传,一缕药香穿越古今。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汉市中医医院以章真如、张介安、张家声、徐升阳为代表的名老中医享誉三镇。医院将汉派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纳入医院高质量发展整体规划,着力梳理流派传承、集萃学术精华,在内科、骨伤科、妇科、儿科、针灸科等科室建立专科谱系传承,将老一辈名医大家学术思想以诊疗规范、临床路径、经方验方等形式代代传承下来。

    建设12个国家级、省市级名医传承工作室,系统凝练学术思想精粹,推动特色诊疗经验向规范化学术流派升华。逐渐形成汉派经穴推拿、汉派骨伤、汉派膏方、汉派冬病夏治黑膏药等一系列特色品牌。

    · 学经典悟精髓,夯实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到“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再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系统思维,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

    以《黄帝内经》为首的中医经典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加强中医理论基础学习,市中医医院系统化开展经典学习工程,制定中医经典周学习计划、每月开展考核,倡导全院学经典、悟经典、用经典,多维度深研中医经典精髓,筑牢理论根基、提升临床思维。每周二早晨是中医经典学习的时间,医院相关科室医生、进修医师和实习生集中学习、分享读经典心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琅琅读书声已成医院一景。

    近年来,医院还举办院内中医经典能力评比,设置经方妙手、岐黄新秀、伤寒治士、温病达人等奖项,激励医护人员以经典为医路明灯,深悟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之奥义,将古籍中的法度智慧转化为解决现代疾病的“活水源泉”。在医院承办的中医经典大赛上,武汉市中医医院代表队连续多年获得第一名。

    · 借力人工智能,让中医古籍“从竹简到数据”

    作为中医药文化的载体,中医药古籍历经岁月洗礼与历代阐释,亟待得到更有力度的保护与传承。武汉市中医医院通过对古籍经典医案的深挖、收集、整理、修护和开发,推进汉派中医现代化创新升级。

    借助AI实现“从竹简到数据”。创新推进古籍数字化建设,建设“金匮坊”数字化图书馆,储存46本古籍、851份医案,完成16.51万页古籍数字化,著录4000余份医案;构建中医古籍保护与数据研究平台,开展“知识、传承、创新”3个体系建设,搭建“研究、传承、临床、服务”4大平台创新应用,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技术的活态传承。

    2025年,医院申报并获批成立汉派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中心,成功申报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型智慧中医院试点单位。

    ■ 创新核心内涵传承,中医经典赋能临床新实践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通过传承老一辈名医大家学术思想,医院积极开展特色专科建设,推广中医特色技术和适宜技术,传承创新中医“非遗”技术等,强化中医核心内涵传承,打造一系列“汉派”特色品牌,让传统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命力。

    · 建设中医特色专科,探索经方今用

    学经典、做临床,传承前辈独特思维方法和诊疗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呈现奇效。

    医院率先在肾病科开设中医经典病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与名老中医经验指导临床,活用经方、经方今用,为患者提供绿色高效的诊疗服务。一位肿瘤晚期患者严重水肿,穿刺引流无效,坐卧难安,找到中医经典病房。医生团队在使用利尿药物的同时,选用中医经典方剂“小柴胡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十枣汤”三方同用,配合中医适宜技术,患者很快消肿。

    “中”味更浓、“医”效更强,经典病房建立以来,出院患者较2023年增长24.6%。去年11月,该院又挂牌省内首个水肿病房,持续提升中医优势病种疗效与服务品质。

    通过专科谱系传承,更多诊疗方法及经方得到传承和创新。医院妇科国家级名老中医徐升阳,被老一辈武汉人亲切称为“送子爷爷”。以徐升阳工作室为始,妇科专家已经历五代传承,徐老留下的“调经助孕汤”等经典方剂成为“镇科秘籍”,老医生带着年轻学员每周集中学习研究。在传承基础上,妇科团队创新制定“不孕症闭环管理诊疗体系”,建设中医特色治疗中心,助力女性“好孕”。

    · 牵头将汉派特色技术推广到基层

    今年,武汉市中医医院开展党建引领“岐黄暖灯”行动,推出“延时门诊”服务,在工作日的晚上,为白天不便来院的患者提供便捷医疗服务。其中,推拿科延时服务备受群众青睐:“下班后来做推拿,颈肩疼痛顿时缓解。”

    发扬中医特色技术,赋能健康服务。医院将中医特色技术的提升与推广作为传承汉派中医药精髓的核心抓手之一,广泛开展各类特色技术服务。包括汉派经穴推拿在内,医院现有整脊疗法、“汉派骨伤”针刀疗法、“汉派骨伤”正骨手法、中医药线疗法、调经助孕“房氏十三针”等中医特色技术15项。

    2022年,医院获批全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牵头将院内成熟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到基层,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该院还在省内率先实行分级管理,目前开展中医适宜技术94项,年服务患者180万人次。医院还承办全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市级中医药系列竞赛,并在“鄂享健康”“药王杯”等赛事中屡次取得好成绩。

    · 融合现代方法,“非遗”技艺书写新章

    今年年初,市中医医院“刘达夫柳枝接骨疗法”成功入选湖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医院共有五项“非遗”技艺,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以及章真如诊疗技术、张介安中医儿科诊疗技术、刘达夫柳枝接骨疗法、林氏中医疮疡外科诊疗方法这四项湖北省级“非遗”项目。

    医院搭建非遗技艺传承平台,组建传承团队,运用现代技术方法发展、提升传统技艺。

    小夹板是医院汉派骨伤诊疗技术的特色之一,可减少骨折患者创伤,愈合快、费用低。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历经五代传承,保留相关传统中医药特色诊疗,同时创新融合现代技术,组建跨专科MDT团队,建立“可视化肌骨超声精准诊疗中心”,围绕骨伤、风湿等疾病,在超声下开展小针刀等中医特色技术,体现中医特色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价值。

    医院运用非遗技艺研制“汉派膏方”“汉派黑膏药”等中医药特色明星产品,影响力远播省外,并自主研发出麻甘止咳合剂、消食合剂、消石利胆丸、润肺益肾饮等41种中药特色制剂,以及12项国家专利、10种个性化加工临床品类,极大满足了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 创新杏林星火传承,全方位托举中医药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多年来,武汉市中医医院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深厚汉派中医药文化底蕴和精湛医术的人才队伍,在传统“师带徒”培养基础上不断创新,细化人才培养途径,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储备强劲动能。

    · 优化人才培养制度,打造中医药发展“铁军”

    市中医医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医院建设的重中之重,建立“国家、省、市、院”四级师承体系,从1990年起先后开展7批国家级、1批省级、2批市级、3批院级师承工作,建有梅国强、金世元2个国医大师工作室,徐升阳、徐宜厚等6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形成了以国家级师承导师、省市级名医大师和知名专家为保障,以优势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业务骨干为基础的学术传承体系。

    2020年,全国名中医张伯礼、刘清泉传承工作室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挂牌,两位名医在汉收徒,重现传统“师带徒”拜师仪式。此后5年,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熟读经典、精进医技、钻研课题,定期向老师汇报学习成果,跑出专业学科建设“加速度”。

    在国家和省、市师承体系之外,医院还启动中医传承“杏林工程”,分三个层次对中医药人才进行培养:针对低年资的住院医师及住培学员,开展“青苗计划”;针对中级职称的中青年骨干和师承学员,开展“远志计划”;针对在职高级职称、优秀中青年骨干,开展“拔尖计划”,为医院的学科传承创新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力量之源。

    2024年,医院党委再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传承创新人才托举工程”,建立“三级四类”人才库,通过高层次“领航人才”、中坚骨干“薪火人才”“菁英人才”,以及青年“新锐人才”,全方位托举人才,加快青年中医师培养及成长,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

    · 积极开展推优荐才,树立“身边榜样”

    今年3月,在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上,武汉市中医医院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传承人张义生榜上有名,也是传统医药武汉市唯一入选。

    张义生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第一批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获武汉市“大城工匠”、湖北省“荆楚工匠”等多项荣誉。坚守汉派中药炮制技艺三十余载,张义生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悉心传授给医院传承团队的年轻一代,真正实现“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保障激励强引导,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示范作用。医院积极开展推优荐才工作,近3年,医院2人入选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2人入选全国中医药经济管理领军人才,8人入选武汉英才培支计划,24人入选省时珍人才,7人入选武汉中医大师、名师,14人入选市卫健委人才项目。

    此外,还在院内创新评选“杏林名医”“杏林新锐”,树立身边先进典型,激励青年医师见贤思齐,快速成长。

    ■ 创新汉派文化传承,厚植中医药发展根基

    近年来,武汉市中医医院不断构建医院核心价值体系,打造中医药特色清廉文化,创新形式做好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营造全社会爱中医、用中医氛围,让中医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 打造医院汉派特色文化,提升发展向心力

    2011年,医院系统提出院歌、院训、医院精神。2019年,进一步凝练医院价值观体系。“白云黄鹤杏林飘香,悬壶济世银针闪亮,大医精诚仁爱四方,中医国粹光大发扬”,院歌以朴实的歌词唱出中医人的浓浓自豪;精诚、创新、聚力、笃行的价值观体系指引着全院职工齐心协力奋斗的方向。2022年以来,医院创新推出《传承》《杏林流芳》等中医药文化展示歌曲,立足文化自信、推动开放融合,提振中医人的精气神,增强价值认同。

    中医药文化里内蕴着丰富的“廉育”因子。赓续“大医精诚”精神,医院创新打造“清廉药语”“杏林名医清廉说”等文化产品,将传统中医医德传承和清廉医院建设紧密结合,培养中医药特色清廉文化。在医院门诊大厅,寓清廉教育于科普的主题海报令人常看常新,医护人员和市民常驻足学习。“既精修医术,又诚于医德,用一身清风正气,保障人民健康。”脑病科医生杨晶说。

    淬炼汉派中医“仁心精术,清风传世”的精神谱系,通过推选系列医德医风榜样,涌现出一批德艺双馨的好医生。“白求恩式好医生”是全国医疗行业的最高奖项之一,去年4月,汉口院区肺系病科副主任卢丽君获得这一荣誉。妇科主任汪新妮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急诊医学科主任李旭成获评2024年“武汉楷模”。他们以榜样力量激活传承引擎,让中医文化的“软实力”筑牢医院发展的“硬支撑”。

    · 做好科普宣传推广,吸引全社会都来爱中医

    办活动、搞义诊、拍中医类微综艺节目、组建太极拳队,在推广汉派中医药文化品牌方面,武汉市中医医院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吸引更多群众爱中医、用中医,助力他们提升健康素养。

    2023年、2024年,医院持续承办武汉市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活动,与市民共绘健康蓝图,提供中医特色技术体验,品尝中医药膳、中药养生茶饮等沉浸式中医药传统文化体验。

    医院还有一艘“健康之舟”——“岐黄号”特色党建品牌。根据规划,医院各党支部携名科、名专家及特色技术,定期走进公园、社区、企业,为群众送去科普知识和中医药咨询体验,让中医药健康服务触手可及。

    “四妙散”如何从“三妙散”加味而来?“温经汤”为何是妇科调经的鼻祖方?几个月前,武汉市中医医院推出的首档户外中医访谈微综艺《杏林良方》,播出后受到全网好评,不少网友留言点赞:“这样有趣的中医科普,再多来点!”

    举办院内“杏林良方”科普大赛,组建医院太极拳队到省市级赛事上展示中医养生功法,传承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持续擦亮“杏林康养”特色品牌。在医院的努力下,爱中医、用中医的中医药“铁粉”越来越多。

    (文图/徐星睿 辛玉 薄云娜 陈彦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