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梅 杭州师大教授,剧评人、作家。
□ 郭梅
一颗荔枝,无限感慨。《长安的荔枝》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讲述了唐朝小公务员、“打工人”李善德孜孜矻矻完成将鲜荔枝运到长安这一“圣人敕令”的故事,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当下的小说及影视剧着意书写“小人物”已成风尚,该剧也正是试图透过“小人物”视角描摹真正的历史,在趣味十足的叙事中追求富于深意和力度的表达。
相较于仅7万字的原著,35集的剧版《长安的荔枝》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加法”。当年30集的《潜伏》,其实改编自不足两万字的小说,其“加法”到位——原著里的反派老马一分为三,变成李涯、马奎和陆桥山,而女主翠平也一分为三,化出了左蓝和晚秋。《长安的荔枝》更是努力做“加法”——不仅新增女主和若干女配男配,还虚构了一个新男主郑平安,让他和李善德形成双男主格局;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态度、处事原则和说话方式。
老实本分的上林署小吏李善德遭同僚陷害,被迫成为倒霉透顶的荔枝使,最终,他巧妙地以外鲜内腐的荔枝帮助左相扳倒右相,整肃朝纲,而且携幼女高蹈岭南,远离了安史之乱的烽烟。这是剧版主创们的美好愿景,也为屏幕外的观众喜闻乐见,与中国戏曲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实现了同频共振,又成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大唐版注解。
一骑红尘妃子笑,个中艰辛无人晓。“小人物的挣扎,就像荔枝在漫长转运路途中的颠簸,虽微小,却用尽全身力气去保全那一丝甘甜”,李善德的经历恰便是对现代打工人的隐喻。当然,并非每个努力过的小人物都能像李善德那样博得相对圆满的结局,但该剧试图告诉观众,当李善德们挣扎、奋斗、明知不可为而勉力为之的过程被放大、定格时,他们就不再是卑微渺小、只作为符码而存在的细民。
不过,也许因为“加法”委实多了些,许多新增的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前史是通过每集的开头补充交代的,使得每一集的“导语”占比很重,有的甚至达到十几分钟,而且形式不一,有真人表演的,也有动画的,多少显得有些芜杂无序,观众需非常认真仔细方可理清头绪。
还有件事值得一提。该剧片尾曲《长恨歌》由陕北说书传承人熊竹英录制,他曾在《黑神话∶悟空》中为灵吉菩萨配音说唱,这回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黄土味十足,意蕴悠长。巧妙地利用民间艺术元素,也是“加法”做得好之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