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忠佩
罗田岩丹霞地貌独特的丹崖,色泽赤红,一如沉寂的火焰,峭立、醒目。站在云朵与丹崖下仰望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去探知丹崖上的隐秘。与同行者一样,我的双眼在丹崖上仔细搜寻,终于看到了“莲”——周敦颐的《爱莲说》。
那一刻,我有点恍惚,毕竟与周敦颐到访罗田岩隔着九百多年的时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洁身自好的周敦颐从心灵觉悟中生发的莲,多么高洁而神圣。
罗田岩,又名善山,海拔170米,距于都县城只有3公里左右。由于罗田岩是历史上第一次石刻周敦颐《爱莲说》的地方,所以成就了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高度。地处赣南的于都,古称雩都,得名来自境内的雩山。事实上,于都还有屏山、莲花山、文华山,等等。而文化积层深厚的山,莫过于罗田岩了。细细去辨认,摩崖上还有朱熹、岳飞、文天祥、王阳明等人的题刻70多处,好比是古人在罗田岩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经典散文诗歌的阅读区域。
周敦颐与罗田岩结缘,那是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的一天。时任虔州(今赣州)通判的周敦颐,巡县雩都(今于都),受山中禅院钟声梵音的吸引,他访问罗田岩,留下了“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的吟诵。
《游罗田岩》,只是周敦颐表达思想情操的一个伏笔。他从正月上旬巡视于都,到在莲池旁创作《爱莲说》已是五月中旬了。毕竟,周敦颐是生活在一个“慢”的时代。
内心丰赡、志趣高远的周敦颐,是值得敬仰和推崇的——时任雩都知县沈希颜读了《爱莲说》之后,如获至宝,他抄录书写全文,并聘请名匠刻于罗田岩丹崖之上。也就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在于都创作并首次公开发表。
一篇千古名作,竟然是以这样的方式得以传世的。
独爱莲花的周敦颐,号濂溪,濂溪有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莲自然离不开水的滋养,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也净化了他的人格。濂溪阁、濂溪书院,都是于都先贤对周敦颐的一种追慕,成了弘扬理学的重要讲学场所。
簇拥濂溪阁的,是高耸的香樟、侧柏、枫香、松树、木荷、朴树,还有冬青。罗田岩不显山,不露水,唯有古寺,周边也只有村落田园。而在朱熹题刻的“居然仙境”中,我读出了流云飞瀑,石上清泉,鸟语花香,以及无尽的想象空间。这些,我在濂溪书院展板的地方志引文中找到了注脚:“寺右为悬崖,横列数十丈,瀑霏霏从岩洒洒淅堕,上勒唐宋以来诗歌游记,不下数十百首……”
与濂溪阁一样,濂溪书院在历史上也几度重建。“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在濂溪书院摘录周敦颐《通书》的章句中,我读到他倡导“民生为大”的主张。从爱莲到关注“一箪食,一瓢饮”,应是周敦颐人生境界的另起一行吧。
“以名节自砥砺”的周敦颐,称得上是历史上“以文载道”的典范。我情不自禁地向他的塑像行注目礼。
走出濂溪书院,天蓝得出奇,阳光是液态的,苦楝树的高枝上鸟鸣婉转。避开友人,我再次回到了丹崖石刻下,静静地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凝望,等来的却是风,还有丹崖上风化飘落的齑粉。丹崖自上而下,是浅浅地往内里缩进的,带着自然风化的弧度。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从防止雨水侵蚀出发,在上方筑了一层遮檐,看去宛如帽子的边缘。约莫在丹崖2米左右的崖缝里,竟然长有一株不知名的草本植物,枝叶间绿意披展。是否,那是风或鸟儿带来植物生命的传奇呢?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位少年在母亲的引领下,站在丹崖前诵读《爱莲说》。他的嗓音清亮,一句一句诵读得声情并茂。天空、丹崖、石刻、少年、光影,宛如一条文韵之河在诗意流淌。
想来,周敦颐的《爱莲说》最初是刻在丹崖上的,最终却铭记在一代代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