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野生祖先曾拥有30%的蛋白含量,却在人类长期选择驯化过程中因追求高产而逐渐“遗失”。如今,随着生物技术的突破,科学家正通过基因编辑“唤醒”这一沉睡的潜力。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湖北洪山实验室,对话未米生物科技副总裁魏友伯,探讨高蛋白玉米从历史低谷到未来顶峰的科技攀登之路。
■ 历史的“牺牲”
从30%到7.5%的蛋白流失
记者:玉米蛋白含量为何从30%降至如今的低水平?
魏友伯:这是农业史上典型的“产量优先”选择。过去全球玉米育种以高产为核心目标,高蛋白性状因与产量存在一定负相关而被弱化。目前饲料用玉米蛋白含量普遍仅7.5%,但我国大豆80%依赖进口,蛋白短缺成为粮食安全难题。
记者:恢复高蛋白是否意味着放弃高产?
魏友伯:绝非二选一!我们可以通过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剪刀”将高产、高蛋白基因导入现代品种,既能维持现代品种的高产属性,又可将蛋白含量提升至10%以上。打个比方,传统育种像“大海捞针”,而基因编辑是“精准导航”,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控制蛋白合成的基因进行定向修饰。这不仅是“剪掉”低效基因,还需“缝合”优质片段,像定制西装一样设计玉米。
目前,武汉中试基地的30个品种蛋白含量均超10%,部分已达12%。未来将选育出蛋白含量达到15%以上的高产玉米品种。野生祖先的30%虽遥远,但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如外源基因引入),未来可能实现颠覆性突破。
■ 产业链革命
从“混收混用”到精准饲喂
记者:高蛋白玉米如何真正减少豆粕使用?
魏友伯:单靠品种不够,需全链条重构。我们与扬翔集团合作“精喂坊”,将高蛋白玉米本地化加工为精准饲料,料肉比明显下降,每吨饲料成本可节省50元左右。若全国推广,玉米蛋白含量每提高1%,可减少700多万吨大豆进口。
武汉的每亩200元补贴是关键“第一推动力”。就像新能源汽车初期,政策需引导产业链“冷启动”,我们建议未来补贴可以向烘干、饲料环节延伸,形成“种植—加工—养殖”闭环。
■ 未来展望
中国方案的全球潜力
记者:高蛋白玉米能否成为中国农业的“新名片”?
魏友伯:完全有可能!我国拥有全球领先的基因编辑技术、庞大的饲料市场和政策响应速度。若湖北100万亩目标实现,将示范“以玉米蛋白替代”的中国路径。下一步,团队将联合华农、湖北洪山实验室制定高蛋白玉米品种标准,推动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高蛋白玉米可能是改写全球饲料格局的那一行代码。从30%到7.5%,是历史的妥协;从7.5%迈向15%乃至更高,是科技的复兴。在这场“蛋白争夺战”中,生物育种正让中国从“跟跑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本版撰文/长江日报记者蒋太旭
本版策划/李英波 统筹/贾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