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余湾的“村咖”。

山岛里咖啡车。
□ 长江日报记者李婷 秦璟
雨后,黄陂区姚家集街道李家大湾的石板路上泛着微光,远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吴荆丹坐在“乡巴克”稻田咖啡的长凳上,手捧一杯现磨咖啡,眼前是绿得化不开的稻田。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湾。一年后,从这里“长”出来的“乡巴克”连同山岛里的咖啡吧、香溪谷畔的咖啡车、大余湾古村的石屋咖啡馆等,共同绘就黄陂“村咖”遍地开花的活力图景。
吸引年轻的吴荆丹们从会展、金融等行业“逆行”返乡的,不仅是一杯咖啡的香气,更是以“年轻力”解锁乡村新剧本。
■ 年轻投资者“再造”乡土空间
“适当的城乡距离,恰恰是‘村咖’无可替代的魅力,它提供着都市里极度稀缺的松弛感。”1987年出生的吴荆丹是“乡巴克”稻田咖啡的主理人。
这家开在村口稻田里的咖啡馆,距市中心70多公里。
作为黄陂首家“村咖”,“乡巴克”开业以来单日最高售出200多杯。今年初,吴荆丹又把“乡巴克”咖啡车开进云雾山的杜鹃花海。
在吴荆丹看来,咖啡是媒介,承载乡愁与风光的空间才是核心价值,“我们把咖啡馆的场景引入乡村,让游客能在风景里真正放松下来。”
这个月,是溪谷咖啡开业一周年的日子。伴随着香溪谷的潺潺水声,这家咖啡店在旺季能日均卖出100多杯咖啡。
见到主理人林龙智博时,这位24岁的小伙正在为咖啡店开展的亲子露营项目忙活。在浙江湖州见识过“村咖”业态后,他的思绪立刻飘到同样山清水秀的黄陂。
与吴荆丹的“场景营造”异曲同工,年轻的刘泊宁着眼于“本土品牌化”。作为樾和林泉民宿主理人,他创立“Vanas”咖啡品牌的初衷是为精品民宿配套,但很快,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市场:“咖啡已是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乡村微度假更需要一杯精品咖啡相伴,‘旅游+咖啡’本身就是一种松弛的生活方式。”
继去年首家“Vanas”在民宿内开业不久,今年“五一”假期,刘泊宁将他的第二家店嵌入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大余湾古村落——现代咖啡吧台与百年石屋交融,独特的“木兰干砌”工艺成为店内视觉焦点。西下的日头为古石墙镀上金边,整座咖啡馆便成了古村风光的天然展台。
眼下,第三家湖畔“Vanas”也进入筹备阶段,刘泊宁的连锁村咖版图正加速扩张。
■ “00后”咖啡师玩转“在地风味”
夜幕降临,大余湾“Vanas”的灯光依然亮着。“00后”咖啡师金辰和团队刚结束营业,又投身于新品研发。这位曾获咖啡拉花金奖的专业咖啡师,已为“Vanas”打造了十余款特色饮品。
他端出一杯“春风里”特调,枇杷的清新果香与咖啡醇厚巧妙融合:“我们每个季度都会推出一款季节限定,核心原料就是店子所在地的特产,这枇杷就是村里的。村咖不该只是景区的附属品,我们想让游客从一杯咖啡里,品味到当地的独特风味。”
在“乡巴克”,1994年出生的咖啡师陈晨享受着与城市截然不同的工作节奏。巨大的无玻璃木窗将稻田的绿意与清风毫无保留地送入店内。
“在这里做咖啡更沉浸、更惬意,顾客要的也是这份慢下来的生活。”陈晨说。
闲暇时,陈晨还会在附近空地练习操作无人机,“乡巴克”正在筹备无人机送咖啡,他和咖啡馆一起,正在探索这条乡村咖啡的“新航线”。
藏在湖畔的“山岛里”,旺季时,常会有20多名大学生来这里做兼职。“我们的咖啡更像一张‘自然体验券’。”34岁的主理人冯侗解释,“端着一杯咖啡,你可以坐看半岛日落,也可以加入一场湖畔篝火派对。咖啡串联起的是一幅由山、岛、水交织而成的沉浸式水墨画。”
■ 驱车1小时只为一杯“松弛感”
三面环水的“山岛里”,木质露台直面开阔湖面。周末的傍晚,年轻人赤脚踩过沙滩,在篝火旁享受美食与音乐。
冯侗介绍,“山岛里”采用买一张门票送一杯咖啡的模式,以“咖啡+自然”的复合形态,重构乡村消费场景。
“我们每季度都会有不同主题的派对,每次都能吸引上百位年轻人,大家环湖、弹唱到凌晨是常态。”冯侗透露,开业仅3个月,“山岛里”月营收就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与“山岛里”的热闹不同,大余湾古村则多了一份静谧。
从市区驱车1小时,穿过连绵的小山与斑驳的牌坊,古村如一幅立体油画在眼前展开。
28岁的王女士下班专程驱车从汉口过来,只为喝一杯缀着开心果碎的“村咖”。“城里咖啡馆喝的是提神效果,这里喝的是放慢的时光,”她搅动着手中的咖啡,举目望向窗外斑驳的马头墙和树影,“值得。”
“‘Vanas’刚开业时,正好是‘五一’期间,我们一天能卖出500多杯,不仅是假期高峰,像王女士这样下班后专程赶来的年轻客人也明显增多。”大余湾景区总经理卢千观察发现,“村咖”正悄然改变景区客群结构,“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
“我们希望更多人来乡村开咖啡馆,让大家一想到乡村咖啡就能想到黄陂。”多位年轻的投资人表达出共同的心声,“与其单打独斗,不如合力把‘来黄陂喝村咖’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和文旅IP。”
◎ 乡村振兴的“村咖密钥”
黄陂的田间地头,正被一杯咖啡搅动新生机。从稻田旁到古村落,从云雾山巅到湖畔半岛,“村咖”如星火燎原,其背后跃动的“年轻力”,恰是解锁乡村振兴新程的关键密钥。
年轻创客以“破壁思维”重塑乡土价值。他们不囿于传统农业路径:古村石屋嵌入现代吧台……这场由咖啡引发的“空间革命”,本质是青年一代对乡村资源的创造性激活。当“松弛感”“微度假”“在地风味”成为产品灵魂,乡村便从观光对象升维为生活方式载体。
村咖更是城乡融合的“超级接口”。它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让新玩法扎根沃土,更让都市青年用“一杯咖啡的时间”重识乡村魅力。客流之变带动产业之变——农特产有了新销路,古村落焕发新生机,共富链在咖啡香中延展。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态”的表达。“村咖”看似轻盈,却能以“小业态”缝合城乡断层、以“新场景”唤醒沉睡资源、以“青春力”激活内生动力。当更多年轻人带着创意返乡“解锁新副本”,当每一杯咖啡都承载着山水的诗意与创新的激情,乡村便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看得见未来的热土。
村咖飘香处,青春与乡土共生长。这杯咖啡的温度,恰是时代赋予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注脚。
(李婷 秦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