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北到江南,半小时车程,导航提示“已到达目的地”时,我竟记不起沿途景象。生活几十年的城市,在电子地图“投喂”下,我的大脑地图逐渐模糊。
这使我想起网上某读书博主对作家“过度借鉴”的质疑,引发文学圈抄袭与借鉴界限的讨论。《淮南子·主术训》言:“夫据干而窥井底,虽达视犹不能见其睛;借明于鉴以照之,则寸分可得而察也。”古往今来,借鉴一词曾闪耀智慧光芒。十五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临摹圣母百花大教堂建筑细节,将古典元素内化为创作养分;王羲之观鹅颈悟笔法,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顿悟草书真谛。这些借鉴典范,是创作者思考、感悟与情感的载体,是人类智慧与自然、艺术交融的结晶。
大数据时代,“借鉴”悄然改变,AI成了新“灵感源泉”。2022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艺术博览会,AI绘画工具生成的《太空歌剧院》夺得金奖,让评委集体困惑。这幅画融合巴洛克风格与科幻元素,笔触完美却缺人类艺术家特有的瑕疵美。而与之相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修复师坚持用矿物颜料和动物胶传统绘制,守护着千年壁画的“呼吸感”。在数字修复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坚持尤为珍贵,它警示我们:技术是延伸人类能力的工具,而非替代人类的替身。
所以,当导航能规划最优路线,我们仍需保留迷路的勇气;当AI能写出完美故事,我们更要守护笨拙却真挚的体验与表达。
(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