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组织筹措整改资金

29家企业完成绿色转型升级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06日

    长江日报讯(记者耿珊珊 通讯员常妍 潘高 李远星)“现在,公司加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整改已全部完成。今后,生产更安全环保。”8月5日,武汉市黄陂区一家钢结构企业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在黄陂区检察院的监督下,企业的废气监测和收集设施已升级,固废专门存储间已设置,喷涂材料也从油性漆换成了水性漆。

    2024年3月,黄陂区检察院在履职过程中发现辖区钢结构加工企业污染问题线索。经调取这些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情况、废气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环评批复及验收资料等信息,检察官发现有29家企业存在加工喷涂未密闭、焊接废气无组织排放等问题。

    检察官指出,钢结构生产和加工涉及切割、焊接、喷漆等工艺,切割、焊接产生的烟尘包含锰、铬、铅等重金属颗粒,喷涂产生的废气中含有二甲苯、乙苯、丙酮等挥发性有机物,若二者不经收集和处理直接排放,会对空气造成污染。2024年4月,该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如何帮助企业推动转型升级,避免工业生产污染?该检察院同生态环境部门展开诉前磋商,督促其依法履行对钢结构企业的监管职责,加强污染排放管理。同时,联合区生态环境部门组织第三方专业检测公司召开技术研讨会,制定整改方案,根据企业规模“量身”制定“绿色”加工方案。

    “中小钢结构企业利润微薄,污染治理和改造升级费用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范围。”面对部分钢结构企业负责人的忧虑,该院同生态环境部门再次展开联席会商,积极推动实施“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元筹资模式,督促29家企业平均出资6万元投入整改,并争取20万余元政府资金支持。

    有了200万余元的资金保障,黄陂区29家钢结构企业对照方案建立了密闭式负压加工房和规范化采样平台、增设喷漆房并配套设置活性炭吸附装置,设置了专门的固废存储间并完善固废管理制度,部分使用油性漆的企业也开始使用水性漆。今年3月,历时近一年的整改升级工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