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执法队员背对着赛场,操作无人机穿越背后的蓝色圆圈。
实习生石雯露 摄
长江日报讯(实习生石雯露 吴莹 通讯员张淳 于海涛 记者金文兵)近日,高温环境下,一场围绕无人机操作与VOCs(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仪使用的生态环境执法技能比武正在展开。来自武汉市各区的15支生态环境执法队伍90名执法队员参加了这场特殊考验——不仅要经受烈日炙烤,更要进行无人机障碍飞行和VOCs精准检测技能比拼。
“计时开始!”随着指令响起,来自新洲区的执法队员李爱桃背对赛场,操控无人机完成绕杆、悬停、过圈等动作。其中,最难的一关是要操控无人机穿过仅比无人机宽约10厘米的圆圈,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无人机碰到圆圈而“炸机”。李爱桃屏住呼吸,将飞行速度压至0.5米/秒,无人机轻巧通过圆圈。“合格!”当裁判宣布结果时,她的制服后背上显示出盐霜。
隔壁的VOCs检测区气氛同样紧张。面对4瓶混合气体样本,来自洪山区的执法队员王凡手持VOCs检测仪,手指在触摸屏上不断切换不同检测模式,快速准确地给出正确“答案”。
王凡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们在执法检查时发现企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常常混有其他气体,仅凭经验很容易产生误判。现在,使用这类检测仪3秒即可得出初步结果,执法队员的“嗅觉”就有了科学尺度,从“经验主义”转向“用数据说话”,快速判定企业是否存在违法排放行为。
“科技装备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执法者的感官延伸。”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擦着汗说。
如果说无人机成为执法队员的“千里眼”,让执法视野突破空间限制,那么VOCs检测仪就是执法队员的“灵敏鼻”,能快速、精准发现危险气体。据悉,武汉已构筑起一个覆盖全市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借助无人机巡航、量子激光雷达精准溯源、走航监测实时追踪等智慧化监测手段织就一张AI“天网”,让污染源头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