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最后一道险关
被开国将军张仁初的大刀劈开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2日

    开国中将张仁初。

    张海平接受长江日报采访。

    1951年,张仁初(右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扫码观看视频

    《骁勇“张疯子” 张仁初》

    “父亲和我说,海平啊,真正打起仗来,就是要往前冲,哪怕是泰山在面前崩塌,也绝不能后退半步。”张海平回忆起父亲——湖北籍开国中将张仁初时,目光中闪烁着崇敬之情。

    近日,《档案里的湖北开国将军》主创团队走进位于北京闽航路的张海平家中,一进门便看到客厅显眼处摆放着张仁初将军的照片。作为将军最小的女儿,张海平对父亲的革命岁月如数家珍:“父亲身经百战,曾负战伤11次、重伤7次、手术60多次,小时候看着他身上布满了伤疤,我就心想,父亲真是个英雄!”

    ■ 将受伤流出的肠子塞回腹中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枪声响起,18岁的张仁初从家乡黄安县(今红安县)踏上革命征程。“我从小就听长辈们讲,父亲打仗从来不怕死,一到危急时刻就撸起袖子带头冲锋,不要命的打法,所以大家都称他‘张疯子’。”张海平说,“父亲20岁那年,在战斗中两度负伤,却始终坚守在前线。”

    1931年1月中旬,伤愈归队的张仁初因作战勇猛被提拔为红四军十师二十八团九连副连长。3月9日的双桥镇战斗中,面对敌人的居高顽抗,张仁初又一次率领突击队执行突击任务。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他所在的二十八团成功突破防线攻进双桥镇,一举捣毁敌指挥中心,全歼敌三十四师。“这是鄂豫皖红军自成立以来取得的空前大捷。战后父亲因战功受到了上级的嘉奖。”张海平自豪地说。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于1931年11月在黄安县七里坪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刚诞生即展开黄安战役并获得大捷。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余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7月18日,张仁初所在的第12师奉命攻占仓子埠,一场恶战就此打响。

    “这一仗打得很残酷,敌人出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父亲担任队长率突击队出击,由于国民党军炮火猛烈,突击队伤亡惨重。激战中,父亲腹部中弹,肠子流出来,他当场昏死过去。”张海平眼中泛起泪光,“当父亲醒来时天已经黑了,战斗也已结束。他忍着剧痛,把流出来的肠子塞进肚子,解下绑腿缠住伤口,吃力地向驻地方向爬去,不久就再次昏迷过去了。幸运的是,他被巡查战场的医护人员及时发现。经过四天四夜的救治,父亲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

    ■ 把胜利的红旗插上腊子口

    “长征中著名的腊子口战役,是张仁初率队插上胜利红旗的。”探访位于红安县高桥镇张家湾的张仁初故居,村落间的墙壁上,一幅幅连环画生动再现了将军万里长征、抗击日寇、投身抗美援朝的峥嵘岁月。其中,一幅高达5米的巨幅宣传画格外醒目,远远望去,便能看到张仁初率领部队夺取腊子口的英勇场景。随机走访几位村民,他们言语间满是对这位家乡英雄的崇敬与自豪。而张仁初“张疯子”的绰号,便源自他率领敢死队浴血奋战夺取腊子口天险的壮举。

    1935年9月,中共中央率领由红一、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改编的陕甘支队,向陕甘地区进发,迎向了长征路上最后一道险关——腊子口。

    腊子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咽喉要冲,其间两山对峙,如刀劈斧剁一般,沟底只有30余米宽,被水深流急的腊子河占去一大半,河上有一座木桥,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多次强攻未果的情况下,时任红四团二营营长的张仁初主动请战并担任突击队队长。张海平介绍:“当时父亲所率六连是攻打天险腊子口的突击队,任务是从正面进攻,猛攻隘口。”他指挥战士对敌进行6次强攻,后与迂回部队前后夹击,胜利夺占天险腊子口,为中央红军主力继续北上打开了通路。

    今天的腊子口战役遗址上,很多人专程前来缅怀先烈。腊子口战斗纪念馆的史料中记载着震撼人心的细节:在最后一次强攻中,张仁初光着膀子,一手挥大刀,一手持枪,身先士卒,同突击队员们一起冲上敌军阵地。一颗手榴弹的弹片炸伤了他的右臂,但他一心只为拿下前面的碉堡,不顾伤痛继续向前冲。最终率二营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腊子口。

    ■ 在抗日战场创下以少胜多经典战例

    在抗日战场上,张仁初创下了以少胜多经典战例。

    张海平介绍,1939年5月1日,日寇调集济南、泰安、济宁、兖州等14个县的日、伪军8000余人,携汽车以及装甲车100余辆、大炮100余门,兵分九路向泰西扑来。至10日,已在陆房周围形成合围,将115师司令部、津浦支队等3000余人包围于陆房周边约10公里的地域内。时任686团团长的张仁初领受重任:率部在陆房周边与敌周旋牵制,掩护师部主力突围。

    张仁初在回忆陆房突围的文章中这样描述战斗的惨烈:“炮弹像擂鼓一样敲着肥猪山,山顶上弹片横飞,沙石滚滚。”“炮击后不久,敌人第四次冲锋就开始了,在激战中,我2连一个战士右胳膊被打伤了,仍然用左手扔手榴弹。”

    战士们全天连续打退敌人九次冲锋。黄昏来临,日军停止进攻。张仁初抓住战机,迅速组织撤离。为避免发出声响,他命令部队用布条和草团包裹锅碗瓢勺,骑兵则用布裹住马蹄;战士们胳膊上统一扎起白毛巾作为联络记号。当晚10时,张仁初率特务连殿后,掩护师部和地方党政机关悄悄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当天大亮时,日军朝肥猪山和陆房猛烈炮击,冲入村中方才发现,八路军早已无影无踪。

    时任115师政委的罗荣桓总结说:“这是115师东进以来,打得最艰苦也是规模最大的战斗。这次虽然面对数倍于我们的敌人被动作战,由于全体指战员英勇作战,以及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胜利地突破了敌人的合围,这个胜利的意义是极其巨大的。”这一仗,张仁初也打出了名,“张疯子”的绰号在齐鲁大地不胫而走。

    ■ 将军子女承遗志攀高峰

    在张仁初留下的亲笔手稿中有这样一幅题词:“戒骄戒躁,忠诚地为人民服务,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这是他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六军首任军长,给该军第二届英模大会的题词。短短数语,既是张仁初对部队官兵的殷切嘱托,更是他戎马一生始终践行的信念准则。

    “父亲从黄麻起义的硝烟里走来,在天险腊子口打出威名,又在抗战中的陆房突围中创造奇迹,还在抗美援朝前线续写胜利。他的‘张疯子’绰号承载多少英勇,父亲肩扛的将星是鲜血染成的。”张海平饱含深情地说。

    张仁初出生入死,身上留下累累伤痕,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从抗美援朝前线归来,组织安排他到青岛休养。1962年,张仁初被任命为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直至60岁在岗位上燃尽最后一丝光热。

    将军离去后,夫人刘浩含泪写下诗句:“教儿女,承遗志,为革命,攀登科学高峰!”张海平那时自己便暗下决心:“要带着父亲的精神去学习,去攀登。”1970年,她作为新中国第四批女飞行员入选航校,毕业后先后在西北、北京担任飞行员,在蓝天翱翔。“父母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姐弟7人一生的动力,这种力量能让我们在任何困境中奋发向前。”张海平说。

    (汤华明 叶飞艳 王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