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醒醒!”一只青花瓷瓶轻轻碰了碰身旁的唐三彩,“听说今天有个中国教授要来给我们‘上户口’。”在大英博物馆某个昏暗的角落,来自东方的文物在窃窃私语。
看了常青教授的新书《走遍世界寻国宝》,回想起曾让全网破防的拟人化短剧《逃离大英博物馆》,我的眼前浮现上面一幕。
假如漂泊的国宝会说话,他们一定像《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小玉壶,郑重报出自己的名字:“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在大英博物馆,他们大多只有一个冰冷的编号,自己的名字被剥夺了。
当小玉壶来到张永安家发出感叹:“这么大的柜子只睡两个人!”影射自己在大英博物馆时文物拥挤的陈列方式;她回国前在超市大量拿茶叶,暗合古代运输瓷器时用茶叶防震的传统,象征她时刻准备回家。
我想象着: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在伦敦的阴雨天里瑟瑟发抖;商周青铜鼎在巴黎的展柜里怀念故土的阳光;而南京明城墙的砖块,被砌在日本宫崎县那座可笑的“八纮一宇塔”上——明城墙是实名制的,每块砖上工匠的名字清晰可见。他们要是会说话,大概也会像小玉壶一样喊出:“我想回家!”
常青教授走遍全球50多家博物馆,为每一件流失文物建立“寻亲档案”,这项工作的意义超出学术范畴,变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认亲”。文物离开故土,就像风筝断了线,这些漂泊的文明碎片期待重新系上那根线。
(王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