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大有可为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5日

    □ 赵频 王志瑞 

    武汉文旅资源禀赋独特,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500多年前的盘龙城,长江与最大支流汉江在城市中央交汇,165条河流奔腾不息,有九省通衢之美誉,166个湖泊星罗棋布,是全球唯一人口过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凭着“半城山水半城诗”的文化魅力惊艳世界。打造中部地区入境旅游门户枢纽,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武汉大有可为。

    ■ 以文旅融合的有机统一赋能世界级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

    文化要素应全面融入旅游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赋予旅游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文化要素全面融入旅游产业,使得文化具备可参与、可体验的鲜活形式。这种沉浸式地方特色文化体验,正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和吸引力。

    旅游赋予文化动能加深对目的地文化的感知和欣赏。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发展目的地旅游,为文化传播与交流、保护与传承提供平台和渠道,彰显文化的价值,赋予文化更大的动能,加深游客对目的地文化的感知和欣赏。

    文旅融合的有机统一赋能世界级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文化与旅游及相关要素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形成新生共生体。以文化内涵为魂,对旅游品位、旅游业态、旅游发展空间等进行优化、丰富和拓展,实现文化旅游性与旅游文化性的有机统一,赋能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 重组文化基因,丰富产品供给

    作为新业态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能,文旅融合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文旅融合发展本质在于打破产业边界,通过要素流动与功能互补实现价值重构。盘活武汉文旅资源优势,建设世界级知名旅游目的地,需要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有机统一中,充分发挥二者各自优势,核心需聚焦四大维度。

    首先,整合重组文化基因,丰富产品供给。

    文化是融合的灵魂,分类推进资源重组,精心打造若干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拓展产品业态,持续优化文旅产品供给。

    武汉拥有大江大河的自然景观,武昌、汉口、汉阳及青山等历史城区保存了多元时代风貌,还有以光谷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以及高校资源。这些文化基因经过系统整理、挖掘,形成武汉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绘制世界级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地图。第一,对于自然景观,串珠成链,推动“一桥两山”“两江四岸”、东湖风景区、黄陂木兰湖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持续建设长江百里生态廊道80.7公里江滩、105公里东湖绿道等世界级自然景观带。其次,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其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进历史风貌街区建设,从而打造世界级文旅坐标。第三,充分利用光谷现代科技,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费场景,通过“建筑可阅读”的创新模式,实现历史建筑与现代文旅消费相结合,成为文化体验的一部分。第四,拓展产品业态,发展“文旅+百业”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全域全季全时旅游产品体系。创新与高水平艺术院校的合作模式,盘活高校周边存量空间,搭建产学研融通平台,成为文旅产业创新高地。

    ■ 打造文化标识,扩大城市影响

    文化标识赋予旅游目的地在世界的独特性,增强地方旅游的全球吸引力。武汉对外国旅客的吸引力来自古典与现代交织、山水与都市共存的多元特质,在黄鹤楼、古琴台、盘龙城遗址等古迹彰显楚风汉韵的同时,光谷空轨、无人驾驶汽车等科技项目,也让武汉成为外国人眼中的“赛博都市”,武汉市井的烟火气也让外国旅客得到了独特体验。要将目前的这些优势打造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城市旅游推广,扩大城市的影响力。

    一方面,打响文旅品牌。一是打造四大城市名片:长江文化名片、知音文化名片、国际湿地花城名片、万里茶道名片。二是推广汉剧、汉绣等非遗,振兴武汉美食“老字号”。三是面向域外市场设计项目,如通过做强武网、汉马等品牌赛事,承办好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打造“赛事名城”“展会之都”。四是通过推广“光谷光子号”空轨、光谷“星河”等科技创新成果,打造一批元宇宙地标性项目和景观,在海内外叫响“赛博武汉”品牌,做强科技文旅产品。

    另一方面,在文旅形象塑造上,坚持把创新文旅宣传作为重要引擎。一是通过国内外重要新闻端推广“江润三镇城通九州”城市文旅形象。二是拓宽宣传推广渠道。与武汉主要国际直航城市和国际友好城市、驻外使领馆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国内重要入境组团社和全球知名旅行商加强合作实现营销。三是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工具,通过构建“数据中枢—产业大脑—产业互联网—全球数字IP传播体系”进行系统化推进,构建虚实共生的世界知名文旅目的地,向世界展现武汉国际范、烟火气、文化味、科技感的文旅形象。

    ■ 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产业

    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强大的文旅产业做支撑,需要树立产业思维,通过市场主体的传动作用及文旅项目的带动作用,更好地将文化注入旅游、让旅游传承文化。激活一池春水,促进文旅产业领域万物勃发。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旅产业,多途径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文旅企业。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生态主导力、有创造性的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电子竞技、动漫游戏、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数字内容产业,积极支持旅行社、文体经纪、专业服务平台等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业务,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文旅产业市场化进程,培育一批综合带动性强的优质文旅项目,以项目带动文旅融合。着力塑造“龙头企业领航、新型企业扬帆、优质项目示范”的良好产业生态,增强市场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 提升服务品质,满足多样化

    文旅产业是服务业,服务品质通过游客体验影响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知名度。需要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做优服务。首先,增强国际交通通达功能。完善天河机场设施体系,提升航空中转服务品质,打好国际航线与中转航线联运“组合拳”。其次,统筹硬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推进市内免税店建设,升级通关、支付、退税等便利化措施,打造中部地区入境旅游首站首城。第三,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维护市场良好秩序,打造游客友好型城市。既要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也要提升市民文明素养,营造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人人都为城市代言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