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阅兵展现大国底气和自信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01日

    □ 王妍晴

    2025年9月3日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这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也是新时代我国国家形象的集中展示,展现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自信底气和信心。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形象的重要性愈发显现。

    ■ 传递综合印象,体现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国家形象是国内外民众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综合印象,直接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有助于提升国民的自信心和社会凝聚力,更帮助国家在对外交往中占领先机,实现国家利益。

    一是提升综合国力。强大的软实力能让国家形象更具说服力,国家形象又能进一步增强软实力,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是强化国家认同。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能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理解国家,进而产生认同感。

    三是拓展国际合作空间。良好的国家形象能消除国际社会对本国的认知壁垒与合作顾虑,推动形成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

    ■ 建构传播立体、鲜明的大国形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阅兵仪式通过军人风姿和军械设备的集中展示,将国家的政治理念、经济水平、军事实力、文化内涵和外交策略等凝聚在同一幅画面中,建构起一个立体、鲜明的大国形象。

    第一步,塑造形象。从开国大典到此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阅兵之路见证了中国的成长——从“万国造”到新型无人机、定向能武器、电子干扰系统,从“钢少气多”到“钢气兼备”,不仅体现了中国军事科技的突破,更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重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

    第二步,展示形象。此次阅兵仪式最为触动人心的设计,是首次向曾投身抗日战争的国民党老兵发出观礼邀请,而非列队受阅。胜利日到来之际,两岸的抗战老兵同聚一堂纪念属于他们的功勋与荣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好注解。如此超越历史与政治的安排,不仅彰显了对英烈的缅怀、对功勋的崇尚、对抗战精神的传承,更展示了中国尊重历史、坚守正义的国家形象。

    第三步,传播形象。阅兵仪式具有强大的传播力,无论是电视直播、网络报道,还是图片文字传播,都能让阅兵所展现的国家形象触达全世界。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仅央视新闻客户端各路直播总观看量就超过10亿次,日本最大弹幕视频网在网络平台同步直播此次阅兵,并配有实时日文同声传译,直播页面在线人数超过2万人,发出1.6万条弹幕留言。2025年9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以85种语言,向全球受众呈现阅兵式盛况。通过媒体的报道,一个具象化的中国形象被广泛传播。

    ■ 多维度展示国家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

    国家形象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个维度,提升国家形象需要全面塑造这些维度的形象。阅兵仪式作为重要载体,能有效助力全方位国家形象的建构,进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

    政治形象。政治形象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集中表达,也是外界了解一国政治现状的窗口。一方面,具象化制度优势。阅兵式整齐划一的队列、分秒不差的流程衔接、军民协同的受阅编排,本质是国家组织动员能力的极致呈现,折射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种“秩序感”“精准度”不仅彰显军队的纪律性,更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视化缩影”,传递出决策高效落地、社会高度协同的政治形象。另一方面,凝聚政治共识。阅兵式并非单纯的力量展示,而是通过情感化设计与符号化传达政治理念。如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仪式后的群众花车游行环节,出现了“坚持对外开放”的大型标语,花车上摆放了许多高楼大厦和科技成果的模型,表现出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花车旁每个群众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同时,电视转播也使其他地区的人民群众直观地感受到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进一步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经济形象。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的经济形象直接影响着国内外民众对国家的信心和认同感。阅兵仪式看似是武装力量的展示,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彰显,其中经济建设成就尤为突出。它不仅体现了我军能够打赢战争的能力,更是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让国际社会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的巨大潜能与力量。此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中,首次亮相的参阅武器装备占比超过40%,部分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精打、无人和反无人装备也是第一次对外展示,这一数字远超历次阅兵。从空中梯队到地面方队,从常规武器到战略威慑力量体系,新型装备如繁星般点缀在整个阅兵队伍中。先进武器装备背后是我国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国家长期以来在科技研发、产业升级等方面持续投入的结果,证明了我国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的经济底气。

    文化形象。我国的文化形象是中华文明千年积淀形成的精神标识,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一方面,阅兵是对胜利的致敬,也是对历史的铭记。本次阅兵通过战旗方队擎旗受阅、抗战老兵及烈士遗属代表观礼等形式,表明了中国坚持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的决心。这种以史实为根基的历史叙事,是对人类反法西斯共同记忆的守护,有力回击了部分国际舆论称此次阅兵式是“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厚”的错误历史观。另一方面,阅兵仪式中的诸多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强化了国内民众的文化自信,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塑造了文化繁荣、民族和谐的大国形象。譬如2019年国庆阅兵的群众游行中,“中华文化”方阵展示了敦煌飞天、京剧脸谱等传统文化元素,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元魅力。

    军事形象。军事形象是国家军事实力的体现,也是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保障。阅兵仪式是展示军事形象的核心平台,能让世界直观了解我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能力。一是展示我国的军事力量。此次阅兵的受阅武器装备以新型四代装备为主体,如新型坦克、舰载机、歼击机等,按作战模块进行编组。强大的新型武器装备充分体现我军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打赢未来战争的强大能力。二是展示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新时代,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军队组织架构实现历史性变革,人民军队从内到外焕新颜。此次阅兵是中国军事力量结构新布局在阅兵中的首次集中展示,也是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的直观呈现。三是激发革命军人的使命感和自信心。阅兵训练磨炼了官兵的意志,更擦亮了军人的精神本色,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荣耀与担当。

    外交形象。阅兵仪式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是宣传中国外交政策、塑造外交形象的重要契机。正如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时,我国首次邀请外国军队参阅,60多位外国政要出席。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评价道:“中国举行阅兵纪念抗战胜利,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全球和平与正义的承诺。”本次80周年阅兵延续并深化这一国际视野,让世界看到,中国纪念抗战胜利,从来不是孤立回顾本国历史,而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与各国一道回望那场拯救人类文明、捍卫世界和平的正义之战。此外,国际社会代表们的到来,能通过现场观摩,理解中国“维护和平而非炫耀武力”的理念,彰显中国坚决捍卫和平正义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