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领巾学校优雅校区师生在剪纸中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题教研展示活动现场。

江汉区6名教师(从左至右)张智伟、李敏、刘佳、张秋霞、刘高云、王岚获评全市教育系统先进教师。

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举行跨学科实践活动。

江汉区足球小将赴德国参加“拜仁慕尼黑足球体验营”。

江汉区2025年“美美与共,人人精彩”中小学生美育浸润校园艺术展演现场。
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江汉教育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在优质均衡的画卷上留下了一串亮眼的印记: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1所,新增学位11880个,“家门口的好学校”遍地生花;名师工作室迭代“上新”,全学科覆盖、全学段贯通,筑牢师资根基;跨学科教育实践深入校园,以“融合创新”为核心理念的立体课程体系,为青少年搭建起个性化成长的广阔平台;21所中小学与3所高校“签约”,分工协作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携手世界顶级俱乐部拜仁慕尼黑,深度合作带动全区校园足球“强上加强”;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让美育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角落。
……
每一步探索都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每一次突破都彰显着江汉教育的速度、深度和温度。
站在新学年的起点,江汉教育正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担当,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为万千学子绘就成长蓝图,为教育强市建设贡献“江汉力量”。
■ “集团化+学区制”成特色
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区延伸
在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传来琅琅书声。今年,该校新建的综合楼投入使用,其中2—4楼为普通教室,1、5、6楼为功能室,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新增学位1200个,缓解了常青花园片区入学难的民生问题,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阵地。
近年来,江汉区以“补短板、强供给、提品质、树品牌”为核心导向,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区累计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1所,新增学位11880 个。
该区持续深入实施“优南强中壮北,全力打造‘四群’”教育发展战略,创新推行“集团化+学区制”改革,构建起“7+5+3”的集团学区建设模式—— 即7个教育集团、5个小学学区、3类初中学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校际壁垒,通过“管理互通、师资共育、教学共研、设施共享”的深度融合机制,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高效流动,让每一所学校都能焕发活力,每一位学生都能共享优质教育成果。
今年,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阳逻分校、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武湖分校相继挂牌成立,标志着江汉优质教育资源正向新城区延伸。名校跨区办分校,为新城区注入了优质教育动能,有效服务、支撑新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武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写下了生动的江汉篇章。
■ 全学科覆盖、全学段贯通
名师工作室持续“上新”
今年4月,江汉区“上新”4个名师工作室——高中数学黄珺名师工作室、中小学思政李婧名师工作室、美育王莲英名师工作室和小学数学华维名师工作室。全区名师培养体系向“全学科覆盖、全学段贯通”迈出关键一步。
2024年,江汉区成立首批17个名师工作室,计划在3年时间里充分发挥培养、引领、辐射作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全区学子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力保障。目前,该区名师工作室已有21个。
一年多来,名师工作室纷纷交出亮眼答卷:初中物理名师邓朝霞获评省“楚天名师”,魏晓丽斩获物理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全国一等奖,张秋霞获市教育系统先进教师表彰,何晶心理健康工作室协办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城市共同体论坛……从个体突破到生态矩阵,名师工作室已成为江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江汉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构建起名师遴选、培养、管理、使用一体化体系,以“分层培育”为核心,打造“培英”“菁英”“领英”三级成长通道,为不同阶段教师量身定制发展路径。
“针对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培英计划’每期择优遴选100人,通过名师工作室委托培养、青年教师研修班组团式培育,助其快速成长为区级骨干教师;面向45周岁以下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菁英计划’每期选拔50人开展高端培训,补齐专业短板,推动其向市学科带头人、市百优班主任等市级名师迈进;‘领英计划’则聚焦省内外知名教育人才培育,每期遴选10人重点扶持,倾斜优质资源助其凝练教育理念、产出高水平成果,成长为社会公认的‘教育名家’。”该负责人说。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
创新“大思政课”与红色资源融合举措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如何让抗战历史在思政课堂中生动呈现,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青少年心灵?9月2日,江汉区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抗战烽火,彰显大国担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题教研展示活动。
活动中,来自不同学段的5位思政教师通过唱红歌、演情景剧、“跨时空对话”等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带领学生重温抗战历史,唤醒红色记忆,让伟大抗战精神在课堂上熠熠生辉。
今年3月,江汉区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签订合作协议,21所中小学与3所高校在思政教师队伍培养、打造思政精品课程、建设思政课程资源、培育思政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分工协作,全力推进江汉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的建设。
截至目前,江汉区已举办多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题教研展示活动。不同学段的教师围绕“品读江汉人文风华,筑牢文化安全根基”“生态文明”“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创新”等主题同台授课,共同教研,切实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动思政教育螺旋式上升。
今年8月,江汉区推出《关于推进学校“大思政课”与红色资源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整合利用江汉红色资源拓宽育人路径,打造“红色基因传承”“文化底蕴厚植”两大主题线路,开设学校“大思政课”特色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社会大课堂中感悟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 整合课程资源、打破学科壁垒
跨学科教育让学习真实发生
“如果树干是方的,树木的生长会有哪些变化?”今年6月,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走进江汉:跨学科学习视域下课程校本化的江汉行动”现场,红领巾实验学校孙桦老师以这一假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多种方式,从数学的角度探讨树干形状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展示现场亮点纷呈,尽显跨学科教育魅力。武汉市一初学苑学校“小伢办会”项目化学习展示上,五年级小学生成了活动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完成了活动的策划调度、会场布置、入场引导等工作。大兴第一实验学校陈巍老师带着孩子们“玩转空气”,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在江汉区,跨学科教育实践已深入各校校园,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华中里小学开展“鸟巢撞地球”挑战赛,孩子们运用多学科知识设计鸡蛋保护装置,在比赛中收获满满成就感;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发起“探秘马拉松”项目式学习,学生实地探访“汉马”路线、查阅历史资料、计算运动配速、设计城市宣传方案;红领巾学校 CBD校区在校内开辟菜园、饲养大白鹅,围绕蔬菜种植、大鹅养护、鹅蛋守护开发综合性趣味课程;武汉市一初学苑学校八年级师生以一盏“走马灯”为教学载体,巧妙串联起物理、化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
近年来,江汉区立足学生素养本位,系统推进“核心素养视域下课程校本化的江汉行动”,以“融合创新”为核心理念,深度整合区域课程资源,汇聚多校教研智慧,精准把握学生成长的多元需求,打破学科壁垒,拓宽课程边界,构建起“基础+拓展+探究”的立体课程体系,为青少年搭建起个性化成长的广阔平台。
■ 携手拜仁慕尼黑深度合作
“足球+”育人模式持续深化
刚刚过去的暑假,江汉区21名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远赴德国,参加“拜仁慕尼黑足球体验营”活动。
他们探秘拜仁慕尼黑俱乐部总部、安联球场,了解这支欧洲足坛豪门的日常运转;参观拜仁足球博物馆,解码“冠军基因”;现场观摩“德国超级杯”比赛,近距离学习顶级球队的战术执行力、比赛控制力;在拜仁青训教练的指导下开展专项训练;以球会友,与德国巴林根俱乐部U13梯队在真实对抗中检验训练成果。两周的沉浸式体验,小球员们提升了球技,拓展了视野,学习了德国足球严谨、坚韧、团队至上的特质。
去年11月,江汉区与德国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进行校园足球青少年培训项目合作签约,开启为期5年的合作。拜仁青训教练来到江汉实地指导青少年足球训练,每年12次,每次5天。外教驻训期间,江汉区足球教练员也现场观摩训练,开展即时教研与互动研讨。
今年5月25日,首届“江汉拜仁杯”足球联赛在万松园路小学开幕。来自江汉区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51支队伍展开激烈比拼。此次联赛中引入的“三人四门”赛制就来自拜仁青训理念。近两个月里 ,参赛的孩子们不仅在足球技术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在团队协作、抗压能力等方面收获了全面成长,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也在一次次比赛与训练中日益深厚。
江汉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全国“满天星”足球训练营,拥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22所,培养了近60名国字号、职业队队员。今年5月6日,该区被评为全国第二批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区。
“与拜仁的合作是‘强上加强’,带动全区校园足球普及,培养更多足球后备人才,让江汉涌现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足球苗子。”江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相关负责人说,该区将不断深化“足球+”育人模式,探索建立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一条龙”条件保障体系,在素质教育评价中纳入以球立德、以球启智、以球健体、以球育美、以球促劳等内容,让五育并举真正落地生根。
■ 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全面铺开
艺术展演场场精彩
AI科技融入灵动的舞蹈、“笔墨纸砚”现场“斗嘴”、唱念做打有模有样……5月15日,江汉区2025年“美美与共,人人精彩”中小学生美育浸润校园艺术展演在红领巾学校阳光校区精彩上演。
“戏曲节目融合现代编曲、借助AI技术呈现舞台效果、民乐和电子音乐混搭,整场演出亮点不断!”台下,教师代表连连感叹。
这是江汉区举行的第五次美育展演,更是“大美育,全浸润”的体现。去年底,《江汉区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方案》出台,计划用3年到5年时间,通过美育教学改革深化、校园美育文化建设、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美育品牌活动培育、美育资源开发优化、美育浸润机制建设等6项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现艺术课程开设、美育社团建设、美育师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4个全面覆盖和美育课程教学质量、美育教研科研能力、美育资源整合水平、数字化赋能美育成效、美育特色品牌建设质量5个方面的提升,最终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且独具江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未来,我们还将建立区域美育长效机制,让美育如同水和空气一般,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角落。”江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负责人说,下一步,该区将重点发力校本课程创新,开发“非遗美育”“城市美学”等特色课程;深化校馆合作,联合美术馆、剧院推出“美育研学”活动;推行“美育成长档案”,全程记录学生在艺术体验中的成长轨迹,引导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全面发展,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美育根基。
撰文:陈诗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