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差距”日益加大?

认清焦虑所在“动起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9日

    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俞秋明

    名师名片:俞秋明,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武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荣获湖北省及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第二十届职业技能大赛“技术状元”、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等称号。

    ————————

    如今,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个性独立、对外界事物有着较强自我认知能力的“90后”成为爸爸妈妈,对于教育的认知以及孩子的培养与以往“70后”“80后”的爸爸妈妈有着明显的区别。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这一代爸妈关注自身个体和孩子之间的相对独立,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与观点,在关注学校教育的同时,也会对家庭教育给予“有限”投入。

    针对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一同开始学习成长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以案例的方式来进行呈现并提出建议。

    小兰(化名)迈进小学,开学时表现优秀,成为路队带队人,坐姿站姿端正,获老师称赞,妈妈很是欣慰。然而,随着学习生活展开,问题渐显。班主任拍的书面小练笔“榜样”中难见小兰,妈妈不禁担心。面对书写问题,小兰从争辩到落泪,产生自卑感。在数学“口算小达人”日常练习中,小兰没得满分次数增多,妈妈质疑不断,小兰情绪大起大落。在妈妈眼中,小兰问题频出,陷入焦虑;在小兰心里,妈妈不再鼓励表扬,只知挑刺,自己不再优秀……

    ■ 三大因素助长家长焦虑

    幼小衔接时期,一年级家长常陷入育儿焦虑,学生也出现诸多变化,这背后是家长、儿童、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一,家长的认知偏差。家长对入学准备的认识存在明显误区。一方面,将入学准备简单等同于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强调知识承接与转换,或进行突击教育,着眼于一年级强化训练,又或认为参加“幼小衔接”班就能助力小学学习。实际上,“幼小衔接”阶段的入学准备教育是多维度的,不仅关注幼儿入学适应能力,更重视习惯养成、性格塑造、兴趣培养等对幼儿长远发展有益的素质。案例中,小兰妈妈过度聚焦学业表现,期望过高且急于求成,焦虑情绪影响了孩子心理发展。幼小衔接是长期过程,应贯穿整个幼儿阶段。

    另一方面,家长对幼儿适应力存在认知偏差。幼儿个体差异导致适应周期不同,12.86%的孩子1个月内适应,68.57%需1—3个月,11.43%要4—6个月,7.14%需半年以上。而且家长担心的适应能力与孩子实际表现不一致,刚入校的一年级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都有较大不适,家长却有所忽视,这表明家长对幼儿适应能力缺乏全面了解。

    其二,忽略儿童成就感。小学阶段是培养自信的关键时期。幼小衔接阶段孩子心理发展面临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若能得到正向反馈,会获得勤奋感,对今后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充满信心;反之,则会产生自卑。当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孩子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反之则形成“习得性无助”,导致学习内驱力降低,变得消极被动,对学习不感兴趣。案例中,小兰努力后仍无法达到妈妈期望,逐渐失去信心,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此时,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除学习外的多元价值,让孩子产生“我能行”的自我认同。

    其三,“教育抢跑”带来超纲教学、超前辅导、过度营销等乱象,成为家长焦虑的根源。同时,网络媒体是家长焦虑的催化剂。如今家长群体以“80后”“90后”为主,主要通过社交媒体、育儿类App获取育儿知识,缺乏系统性解读的知识信息让家长无所适从,产生攀比不足的担忧与困惑。

    ■ 理念引领:习惯好才是真的好

    兴趣培养是第一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使用启发式语言,如“相信你……”“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发现秘密,告诉爸爸妈妈吗?”激发孩子的好奇好问,让他们对身边新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动脑。鼓励孩子对大自然和身边事物保持广泛兴趣,努力寻找答案,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习惯好才是真的好。引导孩子有计划地做事情,将“列计划”融入生活点滴。遇到问题鼓励孩子通过图书寻找答案,及时给予肯定,如“真棒!从书中知道了……”,让孩子喜欢阅读,乐于和他人一起看书讲故事。培养孩子专注做事的能力,分心时给予正向提示和引导。遇到困难鼓励孩子不放弃,如“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行!”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并敢于表达。

    培养孩子倾听能力,在集体情境中认真听并能听懂他人说话,有疑问时主动提问,用具体小奖励鼓励孩子主动表达内心想法和疑惑,如“做一个会倾听的小学生!”“想一想,讲清楚来告诉大家。”让孩子能较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锻炼能力重于获取知识。

    ■ 行为指导缓解焦虑与自卑

    适应过程中,家长不妨以行动缓解焦虑。如:全家人准备一张大的白色海报纸,邀请孩子在上面画出一家人的卡通人物画像,张贴在显眼位置。每晚睡觉前,每位家庭成员在海报上写下其他家人的一个优点,越详细越好。给孩子写的优点可以是关于品质和行为的具体表现,如“今天出门的时候主动将自己的拖鞋收进了鞋柜,真棒!”“今天回家的时候将学校的作业都做完了!”给妈妈的优点可以是“妈妈今天没有冲我发脾气,我的妈妈很温柔!”这样长久坚持,优点海报就像暖流在家中流淌,肯定了家人的正向言行,为小朋友树立了具体可感的身边榜样,指明勤奋努力的正确方向。

    另外,三个鼓励也有助于孩子消除自卑。每晚睡觉前,父母和孩子用言语表达对对方的鼓励。鼓励要具体,在失败时也可给出,如“妈妈看见你今天回来很累,只是休息了一会儿就开始看书,宝贝你上了一天学辛苦了”“宝贝,爸爸看见你今天吃完饭下楼玩时帮小妹妹找到了她的皮球,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宝贝,今天虽然做作业到现在,但你没有放弃完成作业,虽然当中觉得很累哭了一会,可吃了水果后马上调整了状态还是把作业完成了,你体会到了自己可以做到这件事情的成就感。”通过积极表达,让爱和鼓励在家中流动,缓解家庭紧张氛围,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