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驱动“第一动力”

——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引领高水平科技创新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9日

    2025年“武创荟”双谷联动科技创新对接活动。

    从助力“武汉一号”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到激光、集成电路等细分产业创新图谱的绘制;从科技成果转化容错机制的率先探索,到助企惠民办实事的精准落地……在这座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的城市,一股源自“党旗之下”的强大动力,正驱动着创新引擎全速运转。

    “科技创新是‘国之大者’,党建则是引领这‘第一动力’的根本保证。”近日,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在一次专题党课上深入阐述了如何通过高质量机关党建,锻造一支党旗下的“第一动力先锋队”,为武汉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近年来,市科技创新局党组坚决扛起机关党建主体责任,深入开展模范机关建设,积极打造党旗下的“第一动力先锋队”,引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 强化理论武装

    以“政治引领”把准创新方向

    “我们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深刻领悟‘第一动力’的战略内涵,这不仅是对业务的要求,更是政治上的必修课。”局党组书记介绍,局党组始终坚持“第一议题”制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深学细悟,班子成员深入支部讲授专题党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科技创新实践深度融合。

    创新形式让理论学习“活”起来。一场以“武汉一号”卫星成果转化为背景创作的情景剧《星联江城》,由青年党员自编自演,生动展现了技术经理人在推动科技成果从“纸”变“钱”过程中的奋斗与智慧。“这种沉浸式的方式,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部署从文字变成了身边可感可触的故事,激励我们勇担使命。”负责节目创排的局团委青年干部说。

    ■ 筑牢组织堡垒

    以“品牌矩阵”驱动攻坚克难

    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市科技创新局党组将党支部打造为模范机关建设和科创业务的“双重作战单元”,构建起“第一动力先锋队”主品牌引领、16个支部特色品牌协同的“1+16”党建品牌矩阵。

    “党旗扬一线、链融英雄城”“红‘芯’追光·‘智’启未来”“科创前哨·科普精兵”……这些响亮品牌的背后,是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高新技术一处、二处、三处、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处等党支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党员牵头深入一线,为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绿色低碳企业破解发展难题;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党支部则化身“科普精兵”“服务专员”,全年面向公众开展数百场科普活动,连续开展科技政策宣讲和上门对接,架起科学与社会、创新与企业的桥梁。

    压实责任清单,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局党组每年制定党建工作三级责任清单,开展“四强党支部”“四好党员”评比,2025年上半年就评出3个先进党支部和16名优秀党员,激励全局见贤思齐、创先争优。

    ■ 锤炼实干作风

    以“一线实践”淬炼过硬队伍

    “我们开展‘三拼四新五型’队伍建设——倡导拼作风、拼能力、拼业绩的干事氛围,培育面向新时代、勇担新使命、具备新本领、展现新作为的‘四新’干部,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效能型、廉洁型机关。”该局党组书记说,这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指南。

    党员干部主动请缨,组成36个细分领域调研小分队,深入企业、院所,绘制出15幅产业创新图谱和36份深度分析报告,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坚实支撑。“在武创通平台跟岗锻炼的那三个月,我不仅摸清了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的功能作用、建设重点,而且从项目库、成果库、需求库、人才库中了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各方的关切,回来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时心里更有底了。”市科技项目管理服务中心的青年党员分享道。

    项目攻坚是试金石。从全市“新春第一会”——科技创新大会的圆满举办,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持续推进,党员冲锋在前。年轻干部通过“揭榜挂帅”认领10件“关键小事”,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锤炼能力。容错免责机制的出台,更是为敢于创新的干部卸下包袱,让他们“轻装上阵”。

    党建的成效,最终要靠发展来检验。全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市科技创新局连续6年获评全市绩效管理立功单位,多个支部和个人获得国家级和省市荣誉。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该局党组书记表示,“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党建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让‘第一动力’更强劲,让党旗在科技创新一线高高飘扬,为武汉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