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集·

从“餐桌上的加勒比”说起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30日

    摘编自《餐桌上的加勒比:食物、文本与文化》引言,标题有改动。

    □ [英]萨拉·劳森·韦尔什    

    “就食物而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从来都不仅仅是食物。”

    加勒比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关于备餐、烹饪和进食的场景,这些场景通常出现在厨房、酒馆、食品商店以及被称为“院子”的户外家庭空间等公共场所。这些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叙事者和故事讲述者,他们展现了声音和叙事如何成为重要的能动性和抵抗力量的源泉(例如,抵抗奴隶制等压迫性政权)。

    与食物相关的叙事可以用来建立与文化根源和祖先的联系,传承集体智慧,以及确认个人或群体的身份。

    本书是首次关于英语加勒比地区食物、文本与文化的研究。它探讨了丰富多样的口头和书面传统文化形式,展示了加勒比地区食物的制作和食用如何与叙事紧密相连、相互启发,并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化实践。本书对食物和文本的重点分析,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两者之间联系的理解,也阐释了加勒比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历史上,加勒比地区作家通过描写吃什么、何时吃以及如何吃,来探索、定义并强化他们不同的文化、种族、种姓、阶级和性别身份。正如一系列加勒比著作所展现的,喂养、盛宴、禁食以及其他饮食礼仪和实践等意象,构成了社会凝聚力和文化延续的强大力量。在探讨“何为加勒比”这个问题时,食物常常成为核心议题,尤其是在流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食物“旅行”会发生什么?流散作家又如何通过食物来协商他们的身份?当代加勒比作家如何处理本土与全球、过去与现在的饮食方式之间的张力?加勒比烹饪写作是如何阐释“传统”和“正宗”烹饪等概念的?这些是本书将要探讨的问题。

    在散文诗《化为己有》中,牙买加作家米歇尔·克里夫探讨了外界、访客和游客长期以来对牙买加以及泛加勒比地区的刻板印象及其利弊参半的影响。她的文本采用游客和当地人之间对话的形式。游客的声音总是占据主导,不断重复一系列关于加勒比地区的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包括岛屿的美丽和贫穷、当地人的友善以及当地食物的“异域风情”:“你们的食物真有趣。/我不知道人们居然吃山羊,还有海龟。/海龟是什么味道?”

    与游客的喋喋不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受访者显得内敛而沉默,这反映出这些刻板印象的深远影响——它们“淹没”或压制了本土声音,同时也展现了此类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从很多方面来看,克里夫的文本都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因为它反映了人们对加勒比烹饪的认识普遍不足,对加勒比地区及其食物的简化构建混淆了加勒比食物独特的起源和历史。

    事实上,食物意象常常被用来象征整个加勒比地区,例如“香料群岛”的称谓,以及将加勒比地区频繁描绘成充满异域风情和香料的消费天堂。研究加勒比文化的学者瓦莱丽·洛伊肖特甚至认为,加勒比地区一直是一个与食物的消费过程紧密相关的空间。她认为,哥伦布将“加勒比人”(Carib)误听为“食人族”(Canibal)之后,欧洲人以及其他西方殖民者、游客和读者便将安的列斯群岛与原始的进食行为联系起来。无论是食人族的形象,还是被驯化的加勒比地区本身一一它的土地、人民和语言——都成了可以被食用的“美味佳肴”:“食人岛”“香料岛”“丰腴的女人”“诱人的海滩”“辛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