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复杂性,重新思考“生命”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30日

    说到“基因”,我立马想到一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故事还有另一半: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中国人很早就把基因决定的遗传保守性和基因的变异与多样性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但从科学层面,人类对于基因的认知之旅,有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20世纪中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中心法则”的提出,塑造了“基因决定论”的黄金时代。我们一度相信,读懂了序列,就读懂了生命。

    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当我们真正拥有“天书”时,却尴尬地发现我们无法完全读懂它。经历和环境可以给基因“做标记”,影响其表达,甚至可能遗传给后代——这打破了基因序列是唯一信息载体的教条。

    现在我们认识到,生命是基因、细胞、环境构成的动态复杂系统。生命是“涌现”的产物,如同无数水分子“涌现”出波浪的形态与力量,生命的神奇属性(意识、适应、进化)也从分子网络的巨量互动中“涌现”出来,无法还原到任何一个单一基因。

    这段认知之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思维方式的革命。我们不能再通过仅仅拆解部件来理解生命,而必须学习在相互作用和网络中思考。活着,不是一个静态的拥有基因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能量流动、信息处理、维持内稳态、对抗熵增的永恒舞蹈。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这个过程本身——在于其顽强的自我维持与创造。

    本期《读+》我们专访英国学者、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他的新作《生命传》为我们探索一个庞大的认知迷宫提供了宝贵的地图。 

    王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