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学家帮忙

东北盐碱地种的大豆又增产了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11日

    油料所在黑龙江四方山农场种植的大豆迎来丰收。

    长江日报讯(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张惠雯)10月10日,长江日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油料所)获悉,他们在黑龙江四方山农场1260亩盐碱地示范田中种植的大豆实现大幅单产提升。根据现场测产,示范田实收亩产达196.99公斤,对比其他田块增产14.3%。而相比全国大豆平均单产更是增产47.7%,盐碱地土壤结构也得到改善。

    盐碱地常被视为“不毛之地”。北大荒集团四方山农场土壤以苏打盐碱土为主,是典型的中轻度盐碱地,土壤养分匮乏、结构板结,传统农业产出率较低。2023年,该农场引进油料所李培武院士团队首创的ARC生物耦合技术,结合选用良种、叶面追肥等增产措施,大豆单株荚数、粒数、百粒重显著增加。

    油料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盐碱地的大豆株高2023年时不过70厘米,结荚不多,徒手从地里拔大豆秸秆很是费力。今年,这片地的大豆株高超过1米,豆籽粒饱满圆润,双手很容易把大豆秸秆拔出田地,根瘤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多,结瘤固氮时间延长。这对于改良土地、防止大豆脱肥早衰、实现绿色低碳生产的意义重大。

    据悉,油料所李培武院士团队发明的ARC生物菌剂,首创了大豆花生ARC生物耦合技术,从源头解决了大豆花生黄曲霉毒素阻控难题,实现提质固氮绿色增产。2025年,ARC生物耦合技术在黑龙江29个点位开展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其中千亩方以上规模示范区7个,覆盖了全省不同产区和不同土壤类型,提质固氮增产效果显著。